视频加载中...
大众视角下的新闻摄影创新 在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的理念指引下,新闻摄影的创新亟需在以下四点求得共识,取得突破。 通俗性。新闻摄影要易于被大众广泛接受,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拍的是什么,是否值得继续看下去。我国古代的绘画有宫廷画和文人画之分,宫廷画注重精描重彩,文人画突出神似,明清之后,文人画逐渐成为绘画主流并延续到现在,把这种变化引入到新闻摄影领域,正体现了大众视角的通俗性要求。唐朝诗人白居易做诗,每写一首,必对家中老太太读之,老人能理解的就抄录,不明白的就改写。好的新闻摄影作品也是如此,虽然拍摄技巧、拍摄角度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容的可读和易读,不能为了追求完美而为假照片的出炉提供“温床”。 流行性。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的特点,反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凭票购物、呼啦圈风靡、股票风波的照片是对那个年代的流行记录。面对当前文化多元化的挑战,新闻摄影更应关注主流文化、紧跟流行趋势,并成为摄影记者的自觉行为。当前在新闻战线广泛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给广大新闻摄影记者提供了走进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切实改变跑会场、听消息、扒网文、走过场等不踏实作风,才能用镜头记录群众的真实生活,了解群众的真正需求,更好地实现“三贴近”。 依赖性。新闻摄影作品的传播效果需要通过媒介来体现,没有相应的媒介平台,新闻摄影也就无从传播。报纸、电视、网络、手机等都可以成为新闻摄影作品传播的平台。面对媒介发展的日新月异,新闻摄影记者要加强对媒介平台的了解和学习。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因传播方式不同,对图片的要求也不同,要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练就全能型记者、全媒体记者。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图片新闻中心运行一年多来,效果非常显著,工作效率提升、可选照片增加、版面更加靓丽、专版更具风格、合作交流拓展。摄影记者也由当初直接服务于一个媒体,向服务集团媒体转变,探索出一条不同类型媒体间视觉整合的新路径。 贴近性。新闻摄影作品不能是高高在上地进行宣传,要急群众之所急,向群众之所想。今年8月28日,浙报集团图片新闻中心推出新栏目《请让我来帮助你》,用镜头关注社会困难群体,用镜头探寻普通群众共享文明成果的和谐之路,用图片来反映这类群众的生活。这样的报道显然比单纯的文字报道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也比安排在非摄影版更容易吸引读者眼球。 强调贴近性,还要注重图片来源的贴近性。如今“草根”摄手发展迅速,博客、播客、拍客群体迅速增加,他们用数码相机、具有拍照功能的手机等,拍摄下日常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很多报纸为此开设专门专版刊登读者来图,并逐渐形成了一支相对固定的“草根”摄手队伍,如钱江晚报的“好摄之友”版、齐鲁晚报的“拍客”版等,不仅活跃了版面氛围,而且也让这些摄手成了报纸的忠实读者,聚集了一批最基层的通讯员队伍。假以时日,这些身经百战的草根摄手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就会成为新闻摄影报道的生力军,在遇到突发新闻时,他们会第一时间把拍摄到的好图片上传,成为报社摄影队伍的一种有益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