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策划力 > 正文

重大典型人物报道的“骨”与“肉”

2012-02-13 16:18:20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地方媒体记者写作重大典型常常碰到几大难题:事迹大量堆砌,以什么线索来架构?感人场景很多,以什么标准来取舍?众多媒体同场竞技,如何出奇制胜?

□ 文/ 郑先聪

重大典型人物报道如何把握?如何让人物鲜活真实可信,从而真正“塑造人”?从实际采写的角度而言,需要从两方面下足功夫。一是谋篇布局,搭好文章的“骨架”;二是真情实感,生长文章的“血肉”。只有“骨骼”清奇、“血肉”丰满,人物形象才能跃然纸上,情感表达才能感人至深。

搭好“骨架”:如何架构文章

2011年6月,被网友称为“最牛校长”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因突发脑溢血去世。教师节前夕,《四川日报》头版头条刊发追记叶志平的重大典型人物报道《穿越大山的梦想》。应该说,叶志平的桑枣中学“5·12”地震零伤亡几乎被各类媒体报道,而日常工作又很难在报道中出新。因此,报道刻意弱化了地震中的相关事迹,而是深度挖掘叶志平在平常点滴中展现的对事业的追求、对学生的爱、对安全的重视,从而架构起整篇报道。

报道的作者说到了采访中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一个细节:叶校长爱哭,曾经在不同场合、公开或不公开地哭过几次。我们一梳理,恰好这几次哭,可以代表校长在校舍安全、教学成绩、学生关怀、家庭责任等方面的真实感受。以此来架构,一篇新角度的报道呼之欲出。

一篇重大典型人物报道的架构,好比一个人的骨骼。搭好了“骨架”,人物就基本“立”起来了。而搭“骨架”,就是整理线索、梳理思路的过程:事例如何归类,顺序如何安排,需要提炼什么形象;就是谋篇布局的过程:拟出报道的提纲,找出报道的重心,确定报道的角度。搭好“骨架”,再往里面装内容就事半功倍。

2009年初,成都大邑县交警谭东因为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救人而牺牲,被列为全国重大典型人物。我参加了《四川日报》专门成立的报道组,所写的《金盾之光情暖西岭千秋雪——追记大邑县公安局民警谭东》获当年四川省好新闻一等奖。报道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新角度的架构。

当时关于谭东事迹的材料已经收集得非常丰富,我们主要在报道的架构上寻找突破。灵感来源于现场发现的一条麻绳。这是谭东买来专门救人用的麻绳,并且救了好几个人,这个物件在事迹材料中被忽略了。当我看到这条麻绳的时候,立即浮现出一个随时准备救人的形象。于是我们从麻绳入手,再有针对性地寻找了几个在谭东工作、生活、情感等方面有代表性的物件,包括谭东被风雪侵染得灰白的肩章、帮贫困农妇修建的新房、送给朋友的党员手册,来架构这篇报道——一条麻绳:见证生命延续的力量;一副肩章:见证忠诚责任的重量;一幢新房:见证爱民如海的容量;一本党员手册:见证人生砥砺的分量。这四个方面,分别写出谭东救人的事迹、平常工作的责任、亲民爱民的作风、高尚人生的追求,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基本呈现。

《援建干部崔学选和北川的3个“家”》也有一个成功的架构。援建干部崔学选为北川重建家园而累倒。那么,我们就以“家”为线索,分别写崔学选为之付出心血的地方桂溪乡、北川新县城,以及他心系的6位孤儿家庭。每一部分直接以时间、地点、崔学选一句话作小标题,撑起全文。

读文章先看标题,写报道先想架构。重大典型人物报道因为材料丰富,事迹众多,尤其需要有独特的角度、新奇的架构,才能出奇制胜。

那么,如何理清头绪,成功架构一篇重大典型人物报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事迹归类。把众多的事迹材料按一定的标准来归类,比如以上报道中的以事件性质、时间地点、人物品格或性格等等。分类的同时就能确定报道要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写什么。

第二步:寻找标志符号。塑造人物的整体形象需要有标志性符号。这个符号可以是具体的物件,可以是人的代表性话语,可以是标志性场景,还可以是虚拟的形象。总之,这些符号就像房屋的基柱,可以代表报道人物某一方面的精神品质,可以成为一部分报道的主题,从而撑起整篇报道。寻找标志符号至关重要,它代表了报道的视角,报道角度是否出新、人物形象是否独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志性符号是否找到、选对。寻找标志性符号,需要细致采访,深入感受,发现他人所忽略了的事物和角度,才能独辟蹊径。

第三步:拟出提纲。按照上面的分类、代表形象,搭好报道框架,整个构思完成,人物“骨架”立起来,剩下的就是“长肉”——装入内容和提炼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