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期刊 > 正文

iPad来了,传统杂志如何生存?

2012-03-06 16:43:43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朱学东  
视频加载中...

在中国,在现实政治与司法环境下,如果传统媒体都“死”了,互联网等媒体需要自采自编了,光成本就会压垮如今的商业门户。确实,许多传统媒体已经死亡,或者正在死去。但个人认为,除了电脑类报刊的衰落与技术进步关联紧密之外,大多数传统报刊、图书的死亡与技术进步毫无关联,与新媒体八竿子打不到边。那么多家报纸、杂志发行量少得可怜,还有垃圾图书成堆放在库房里,它们不是因为技术进步卖不出去,不是因为新媒体而卖不出去,不是因为微博,不是因为即时通讯技术,不是因为互联网,而是它本来就卖不出去,它本来就应该死掉。所以这个死掉跟互联网没有关系,跟新媒体没有关系。也许美国报刊的死亡跟新媒体有关系,但在中国,目前不是。

杂志媒体在iPad式冲击下的机会和选择

向深阅读挺进,注重价值观和文本表达,是传统纸媒尤其是杂志媒体在iPad式冲击下的机会和选择。

互联网和即时传播技术的进步,一方面让新媒体机会大增,另一方面也让人们生活过度碎片化,从而反向强化了一个被新媒体放弃或力所不及的市场。那就是建立在价值判断基础上的慢阅读、深阅读市场。

没有人能仅仅依靠碎片化的信息生活,生活中除了信息,还有文化传承,还有价值观传播,还有生活习惯。这多少给了杂志和图书机会。通过《中国周刊》的实践,我们判断这一反向市场是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去拓展。当然,反向市场也可iPad化,这多少取决于司法对版权的保护。

时机成熟的情况下,传统纸媒大规模的iPad化会到来,但不是现在。未来纸版会日渐精致化与奢侈化。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投身新媒体战场,走媒体融合之路,渐成主流。虽然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战略上,形成稳定商业模式的成功案例并不多。但即便如此,努力者依旧络绎于途,因为大家都清楚,那里可能有自己的未来。

新媒体,尤其是微博及其他移动互联媒体的不可思议的成长,让我们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更加期待和好奇。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这是个伟大的命题。但要变为现实,挑战巨大。

有人鼓吹投降。设想一下,传统媒体要都死了,互联网和新媒体会怎样?现在这些互联网和微博的内容,除了靠个人支撑之外,很大一部分信源来自传统媒体,是传统媒体承担了守门人的职责和成本。千万不要把中国媒体的死掉当成是新媒体逼死它们的,还没有,还远着呢。看看这几年报刊市场的新产品们便大概可知一二。资本是机会主义者,却没有傻子。

冷静下来,不盲从于一些风险投资家和媒体时评家的忽悠,自己判断所在媒体的机会。至少,我所从事的杂志业和图书业,一定有未来,未来还有一个相当大的增量空间。当然,这个增量空间,与技术进步基础上的新媒体的增长空间,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我清楚地知道杂志、图书的增量空间,未来永远只是支流,而非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