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用民意的表达推动改革 2010年2月28日,元宵节这天,教育规划纲要的文本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我们5名记者分工协作,以《未来十年 教育改革如何回应百姓期待》为题,提炼出教育规划纲要与民众生活最具紧密联系的10大看点,包括:学前教育纳入规划,破解城乡“入园难”;缩小校际差距,解决择校难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望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更多发展空间;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高校行政级别;高校分类入学考试,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保障教师安心从教;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务(职称);纠正对民办学校歧视,鼓励出资办学。 对照并摘录教育规划纲要文本中的有关字句,记者分头连线相关领域的专家、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应学段的学生和家长,采访他们的评价、看法,并用记者自己的语言将目前相关教育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一句话式的背景介绍。如此一来,改革的背景、举措、前景及各方观点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无论是关注教育还是初次阅读的读者,都可以对教育规划纲要勾勒的教育改革路线有个大致而清晰的认识。新华社重点栏目“新华视点”特别选用这篇稿件,共有270余家报纸、网站全文转载了这篇3000字的稿件。自教育规划纲要首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在新华社数百篇关于教育规划纲要的报道中,这篇稿件采用率一直高居榜首,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它联系起了政府和民众,连接起了改革的执行者和受益者。 此后,无论是采写党中央关心教育事业发展的长篇综述,还是采写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一周年的工作纪实,我们始终遵循的原则都是要将改革已经取得的进展与民众关注的问题一一对应起来,单纯工作层面的内容不写或少写,切实解决问题的内容大写或特写。正因为此,这些稿件在获得媒体用户好评的同时,也帮助教育主管部门赢得了更多民众的掌声和社会的信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对我们说,看过大家对规划纲要实施进展的报道,我们很受鼓舞,工作再苦再累都值得。 2012年,教育规划纲要就要进入全面实施的第二年。在许多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依然没有“破题”的情况下,人们依旧在追问:到2020年,中国教育究竟能走多远?尽管,我们望不到那么远,但却可以从民众日趋理性的呼声中,看到教育改革与人民需求良性互动的积极走势。如果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坚持细致观察并记录这种变化,既反映受教育者的心声,也传递权威部门的声音,教育改革就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教育发展就会多一些掌声和支持,更多的人就会看到教育本该具有、并在努力创造的美好和希望,从而坚定支持和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信心。这是中国记者应该肩负的职责,也是新闻作品立得住、受好评的根本。(作者是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记者) 来源: 《中国记者》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