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三、传播策略要调整变革 新闻媒体要实现有效传播,就必须正视传播形势的新发展,顺应受众接受心理的新变化,及时调整传播策略,体现平等交流沟通。否则,难免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造成受众流失、影响力下降。 (一)调整宣传策略 新闻和宣传存在很大差别。一是传播的内容不同。新闻,传播的是事实;宣传,传播的是观点。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而观点,则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这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二是服务的对象不同。新闻的服务对象是受众,宣传的服务对象则是传播者自己。三是两者的目的不同。新闻是通过信息传播,谋取直接现实利益和直接经济利益;而宣传则是通过传播和灌输带有倾向性的观点,争取公众的同情、信任和支持,从而谋取直接政治利益和长远经济利益。四是传播的形式不同。新闻,是报道事实,用事实说话。宣传,则重在说理,有时摆事实,也是为了说明观点。五是所处的地位不同。新闻,是平行传播、平等实施。宣传,是上传下受、我说你听。 目前,许多受众、特别是绝大多数年轻受众,都对宣传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因此,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和引导舆论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调整策略、讲究艺术,要“运用新闻的形式,实现宣传的目的”。 (二)更新工作思路 党办媒体,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其工作思路要随着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适时进行科学调整。工作思路,是党报、党台经营运营的基础性工作,不可不察。 准确把握媒体定位。媒体定位,包括功能定位、受众定位、特色定位、内容定位、形式定位、产品定位、推广定位、广告定位、营销定位,等等。党报、党台等主流媒体,有着特色鲜明的定位,其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是教育群众、动员人民、推动事业,而绝不仅仅是教育领导、动员干部。衡量主流媒体成败最重要的标准,是人民群众喜爱不喜爱、乐见不乐见。 合理调整报道内容。改善民生,既是我党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也是主流媒体重点报道的内容。我们要结合形势和任务,科学调整政务报道与民生报道比例,通过政务报道,推动民生建设;通过报道民生,体现政务作为。要合理调整社会新闻的报道比重,在满足公众信息需求的同时,倡导健康向上的良好风尚。要旗帜鲜明地曝光和鞭笞假恶丑现象,弘扬真善美的社会正气。要不断改进和加强舆论监督,既要传播党的主张,又要反映人民的心声;既要维护党的形象,又要当好党委和政府的“保健医生”。要拿出必要的版面和时段,及时主动地介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报道,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有效疏导公众情绪。 特别重视有效传播。新闻媒体,只有实施有效传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否则,就只能徒有其名,甚至被束之高阁。因此,主流媒体必须严格按照新闻规律办事,既宣传党委的主张,又吸引群众的目光,二者缺一不可。必须高度重视有效传播,不断调整工作方法和报道形式,着力提高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改进报道方式 方略是成事之基,方术是行事之径。新闻传播策略的变革,必须通过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来体现、来实现。 要善于讲述“故事”。实践证明,用讲“故事”的形式,来比喻某类事物、讲清某些道理、阐明某种观点,能够事半功倍地启发人、凝聚人、鼓舞人、激励人。新闻报道通过讲“故事”,来巧妙地传播党的主张、树立价值准则、展示政府作为、凝聚激励群众、推动事业发展,是一种高超的工作方法和报道艺术。讲“故事”是我党群众工作的突出优势。当年,毛泽东同志通俗地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白求恩的故事、张思德的故事等,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士气,推动了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弘扬,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值得新闻战线深入研究、扎实践行。 要争当党的“巧舌”。要巩固和扩大党的舆论阵地,就必须改变以往呆板的面目和生硬的说教;要忠实地充当党和人民的喉舌,就必须多用群众语言、群众身边的事,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让群众容易接受,爱看、爱读。要树立和强化做“巧舌”的意识,增强主流媒体的吸引力,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既要唱响主旋律,又要让主旋律和谐、优美、动听;既要打好主动仗,又要使主动仗漂亮、生动、感人。要用群众的语言,解读党的主张;要用时代的手法,从事新闻创作;要用新闻的形式,实现宣传的目的;要遵循新闻规律,尽量少用公文式的新闻通稿。这样,才能真正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入目入耳入脑入心,才能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实际行动。 要真正做精“内容”。要切实把人民群众的现实新闻信息需求,作为新闻采编的重要依据。在政务报道中,要着力克服“突出领导、淡化内容”的积习,真正把政务活动中涉及的国计民生问题凸现出来。在报道重要会议时,要“跳出会场”报道会议,突出报道重大决策、重要举措等内容。在报道政府重大决策、重要举措时,要把惠民、利民、富民等核心内容,作为重点来解读。在推出和报道先进典型时,要突破以往先进典型“穷、苦、累、难、惨”的传统模式和尴尬际遇,不仅要体现典型模范的先进性,更要突出其时代性、亲和性和可学性。 要着力报道“草根”。从事新闻采编,要把受众放在首位,要让群众成为主角。要继续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用生花的妙笔、传神的话筒和七彩的镜头,满腔热忱地反映广大人民的社会实践活动,真正把基层群众作为新闻的主体。要按照刘云山同志的要求,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新闻工作者的位置应当是“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要心里有时代,心里有群众,心里有感动;要“说实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善于从群众语言中汲取智慧,不断创新表达方式,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鲜活、通俗感人;要善于从泥土中发掘新闻,真正把新闻写进群众心坎里。 要及时回应“关切”。及时、正确、有效地引导社会热点,是转型期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也是新时期新闻工作创新发展的重点。面对焦点热点问题,党办媒体决不能迟钝,更不能缺位。要围绕房价物价、上学看病、社保就业等社会的关注关切,主动设置议题;要紧扣群众所思、所盼、所惑,把热点引导和新闻报道有机结合起来,把党委、政府的政策讲清楚,把实现群众利益的措施讲明白,把相关背景讲透彻;要把握好引导时机、节奏和力度,有效疏导公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争取最佳引导效果;同时,要充分运用技术手段,科学处理报道角度和内容,避免对支持我们采访的人士造成新闻伤害。要积极稳妥地开展舆论监督,维护人民利益、密切党群关系、推动实际工作、促进社会和谐;要注重报道有关问题的整改成果,积极帮助相关党委和政府修复形象、取信于民。 要注重媒体“互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具有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可重复、容量大等特点,人人都可采编,随时随地都能传播,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现代人对公共话语权的需求;同时,其多媒体传播形式,具有直观性、通俗性、大众化等特点,对受众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社会各界青睐;特别是其独特的汇聚效应、放大效应、扩展效应,传播优势明显。传统媒体要高度重视并科学运用新兴媒体,形成良性互补,强化传播效益。(作者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 《中国记者》杂志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