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福建省十佳新闻工作者杨振辉参评材料

2012-04-20 07:10:30  来源: 福建记协  作者:   
视频加载中...

 

 

 

 

 

 

 

 

 

 

 

 

 

 

 

孜孜求创新   敬业思奉献

——记省新闻界先进工作者、高级编辑杨振辉

虽然是从县供销社的一名职工起步,但因文学作品屡见报端,他1989年起就担任莆田市一家报纸的主编,1998年被调入省委《福建通讯》编辑部工作,2004年起担任《福建通讯》(现《海峡通讯》)副总编辑。20多年来,他热爱党的新闻出版工作,多次放弃留在党政机关工作的机会,怡然自得地在“为人作嫁衣裳”的工作岗位上挥洒汗水,平凡中不乏创新,平静中不懈努力,平常中不忘人民,因而当选2007-2010年度福建省新闻界先进工作者。

一、经常主动请缨采写“三贴近”文章,不断磨练提高自己的采写能力,是一位敢挑重担、善打硬仗、频出精品的新闻工作者。

本来他分管繁杂的行政事务,又承担编辑工作,没有采访任务,但他总是自加压力,见缝插针亲自采写,不避酷暑严寒,以身作则带领编辑记者“走、转、改”。去年盛夏,他奔走于一些单位与居民小区,采访福州软件园后勤管理员卢凤林和社会服务志愿者卢葛覃及其他卢嘉锡亲朋故旧,半个月昼夜奋战写成《一位院士“政治家”的家风》等一组文章;而他长途跋涉采写的《“福建是中国最慷慨的省份”》报道福建各界人士特别是普通百姓热心慈善的感人事迹,较早地聚焦践行“福建精神”的基层先进群众;又如按照省委办公厅领导的要求,他参加省委四个专题调研活动并第一时间在《福建日报》发表篇幅3000多字的调研札记,受到领导及众多读者的好评。他的一些新闻作品被新华社、中新社发了通稿,国内外许多报刊相继刊用(党刊稿件走出国门这在国内不多见);舆论监督报道受到省委领导批示,深入基层独立采写的“海峡西岸科技潮”专题报道全组文章被《海峡科技》杂志全文转载,也受到叶双瑜等领导同志的表扬;还远赴省外采访报道并获大奖(《福建人龙腾虎跃上海滩》一文被评为福建新闻奖一等奖)。近年来,他获福建新闻奖一、二、三等奖和福建人大好新闻二、三等奖以及海西新闻创新奖二等奖或全国党刊好稿评选一、二等奖等约20项。

此外,作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他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取得一定成绩,曾被选为福建代表出席全国青年文艺创作者会议,出版多种作品集。近年一些读史随笔、杂文等相继发表于《时代潮》、《杂文月刊》等报刊,也受到同行好评。他还参与策划编辑丛书《后劲·实效·质量·活力》(省四套班子有关领导参加编委会,全书5130万字)正式出版。

二、不辞辛劳,常跑基层,广交基层朋友,努力搭建党刊与基层干群的连心桥。

他长期负责刊物发行工作,在八闽山水间不停奔波,曾经一日长驱600多公里,有时带病坚持工作,放弃节假日休息,最多时一年出差60多天。有一年,他更远赴上海发动福建企业及乡亲征订1000多份,使福建党刊第一次打开了省外市场。这一年他单独发动省内外单位或个人订刊10000多份,相当于发行量最大的泉州市的征订任务数,终使刊物刷新发行记录(超过10万份大关)。他所到之处,自觉认真倾听基层同志的心声,努力排忧解难或出谋划策,真诚交友结缘,发现新闻就自己采访或联络当地作者写稿。在石狮,他了解到莆田乡亲创办了2000多家中小企业,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展艰难,便积极组织相关稿件鼓与呼,并敦促他们成立商会,相濡以沫渡难关,齐心协力谋发展。以后,他被该商会聘为顾问,刊物也赢得了更多人士的喜爱与支持。这些年,在他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海峡通讯》经受住单位划转、发行渠道重建、刊物名称更改等多种不利发行因素汇聚的严峻考验,发行量和广告经营年年都上新台阶,扩大了党刊的覆盖面、影响力与经济效益,荣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福建省十佳期刊”等称号。与此同时,他与基层干群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视野越来越开阔,宣传策划与执行能力不断增强。

三、热爱理论学习与研讨,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思想境界、政策水平、理论素养与业务能力。

他总是主动要求参加各种进修学习,经常思考、探究一些关键性、紧迫性、普遍性的学术问题。单2008年就发表4篇新闻出版论文,分别发表于《新闻战线》、《中国出版》、《学习时报》与《开放潮》。此外,他还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哲学社会科学论文20多篇,其中两篇论文被《新华文摘》摘编,尤其是《马克思的历史创造者观探究》全文万余字,发表后在学界产生了较好影响。全国政协常委邓伟志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导李士坤教授评价:“观点很有创见,作者持之有据,有较深的文本功夫,实属难能可贵。文章逻辑缜密,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而另一篇长文《林兆恩宗教改革思想论稿》发表后被选入多种文集。他因而被福建师范大学聘为课题研究的学术顾问。

四、注意借鉴名报名刊的先进经验,不断增强组稿与编辑方面的创新能力。

为追求宣传声势,他编稿时总是讲求角度、深度、力度的创新,力求文理、文法、文采并茂,逐渐形成特有的编辑风格如编辑“省委书记公交批示”专题报道时,他注意文章间的有机联系、有效互补、有度张弛,力求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厚重与轻松相结合、报道与评论相结合、主打文章与相关链接相结合,从而得到领导和专家的肯定与鼓励,也得到作者和读者的信赖与好评。这也带动了同事们精编背景资料、相关链接、延伸阅读蔚成风气。他参与编辑的“专题报道”栏目,获省期刊优秀栏目编辑奖(最高奖);编辑的作品获2009年度福建新闻奖一等奖等。

在编辑过程中,他还善于保持与一些高端作者的经常联系。如曾约请国内管理学界泰斗级教授苏东水及中国人民大学著名学者高放、黄朴民等名家撰稿。为了及时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他提前策划并约请社科界名家撰稿,在省内第一家编发了系统、深度阐释十七大精神的一组理论文章,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同时,他也注意培养新作者、新编辑,倡导缩龙成寸(变零散为集中)、画龙点睛(化平凡为精彩)、攀龙附凤(巧链接求深邃)等编辑艺术。许多稿件经他加工后面貌焕然一新,一些年轻作者因而请他一起署名,均被婉言谢绝。在近几年的提拔、评优中,他也总是主动让贤,平心静气敬业乐群,认真做好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