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摘要】在中国影视产品的出口类型中,纪录片占据较大比重。中国纪录片的出口地区不仅包括东南亚,也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然而,相对于美国探索频道或是日本NHK的纪录片,中国纪录片的海外影响力依然十分有限。除去制作成本、艺术表现形式的因素之外,文化差异尤其是价值观差异也是影响中国纪录片海外市场的重要原因。本文旨在探讨价值观的差异对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的影响。 【关键词】纪录片;海外传播;价值观差异;影响 纪录片是海外观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现实国情的重要渠道。随着《西藏的诱惑》、《沙与海》、《最后的山神》、《老头》等一大批中国纪录片在国外的获奖以及《复活的军团》、《郑和1405》、《故宫》等作品被国外片商购买并播出,中国纪录片逐渐成为海外传播中最重要的片种之一。但是,与美国和日本相比,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的数量和影响力依然不足。这与作品的质量有关,然而作品质量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很多我们认为质量上乘的作品,外国观众仍然看不懂或是不能接受,如很多文献纪录片。本文认为,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差异,尤其是价值观的差异。如果中国纪录片的价值观不能适应跨文化传播,纪录片本身就不能被海外观众接受,其政治、文化的影响力则难以实现。 我国纪录片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制约,其形式、内容呈现出与西方的纪录片不同的面貌。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影响了我国纪录片海外传播的效果。找到这些影响我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价值观的差异,并对其适当做出调整,是海外观众接受我国纪录片的前提和基础;若忽视这些差异,中国纪录片则难以被海外观众尤其是西方观众接受。 重视功能性和重视真实性的差异 重视作品功能性和重视作品真实性的差异源自东西方文化尤其是审美价值观的差异。具体地说就是“载道观”和“真理观”的差异。在中国传统的审美价值观中,文艺作品的“载道”主要指“政治伦理之道”,有着较强的政治功利性。各类文艺作品总是将“善”置于“真”之上,而“真”却被放在了比“善”次要的位置。对于音乐、文学、绘画,都有“成教化,助人伦”的价值判断标准,而纯粹真实的艺术不被认为是正统的作品。 西方传统的审美价值观可以通过文艺作品的“真理观”显现出来。这与中国的“载道观”有很大的不同。古希腊审美观念中的“镜子说”和模仿论,是“真理观”的重要例证。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就曾认为“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密友”,英国新古典主义的代表约翰逊主张“文学须正确再现真正存在的和真正进行的行为”,真理观强调文艺作品的真实性,这是西方审美价值观的核心观念。 在中国传统的具有功利性的审美价值观指导下,偏重于政治宣传和道德教化的纪录片大量出现。“这类作品从题材类型和主题指向上都具有明显的主流意识形态色彩,与时事、政治联系比较紧密,有些甚至是命题作文,这是一种偏重政治话语建构的意义系统。这些节目从认识价值上寻求传播效果,基本上是为了实现社会教育的目的。在目前我国的纪录片(或专栏节目)中,这类节目成为主要内容,而且逐渐成熟,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完整体系”。从我国纪录片的整体创作格局来看,偏重于政治宣传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这些作品有明显的主流意识形态色彩。在这种重视“善”,强调功能性的价值观影响下,我国相当一部分纪录片的功能性远大于真实性,曾长期被定位于“宣传品”。在国外播放的中国纪录片注重宣传国家的进步和变化,遵守官方推崇的舆论导向或价值观,有意忽略普通中国人真实的生活,作品的真实性受到西方观众的质疑。同时,由于纪录片过于强调舆论宣传,所采用的手法便是画面加解说,也让外国观众无法看懂。2002年四川国际电视节上,来自欧洲和美国的评委便表达出了这样的遗憾,他们尖锐地反问道:“为什么看不到反映中国农村和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内容?”同时,当西方观众一旦看到大量解说词时,就会感到节目是在说教而拒绝收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