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智库 > 正文

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中的价值观问题

2012-06-18 16:05:35  来源: 新闻爱好者  作者: 张炜  
视频加载中...

此外,中国的纪录片过于重视道德说教。道德观属于人类的核心价值观,影视产品不可能不涉及道德价值判断,道德观的传播是影视产品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度的道德说教会让纪录片显得生硬、不自然。纪录片中出现的“高”、“大”、“全”式的道德英雄一旦出现在西方观众的视线中,就会让观众觉得不能理解或根本不真实。同时,道德观有很强的民族性、地域性。很多传统道德观和外国观众的道德判断不一定吻合。

当然,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纪录片的创作中依然需要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国纪录片不能完全放弃它应有的功能性。但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西方观众希望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了解普通中国人真实的生活。纪录片是西方观众了解当代中国的最好途径。在纪录片创作中给予真实性应有的地位,让外国观众了解当代中国人真实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是中国纪录片在欧美市场被接受的前提条件。如果无法克服价值观的差异,任何的政治宣传和道德教化都难以发挥作用。

重直觉体悟和重逻辑推理的差异

直觉体悟是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中较为推崇的思维方式,它是对世界的一种心领神会的感知方式。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直觉思维,中国的文学家、哲学家提出的“顿悟”、“明心见性”等都在某种程度上表达着对直觉的推崇。直觉体悟给人一种不可捉摸的神秘主义感觉,它看上去是一种忽然彻底觉悟的思维过程,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力的思维方法。中国的传统诗歌、绘画、散文都讲究在仔细品味之后瞬间悟道,而不将作者的思想直白地表达出来,也不做严谨的说明。

西方文化则重视逻辑推理。西方自古以来崇尚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西方文化中占据核心位置的思维方式,无论是文艺创作还是欣赏都逻辑严密、注重具体实物。

在中外纪录片的创作中,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的差异也很明显。影像方面,很多国产纪录片有一种追求体验式感性认知的影像语言的倾向。也就是希望通过有限的画面,让观众体悟到更多的意味、更深的意境。这种意义的获得,是观众从丰富多义的画面中悟到的,而不是通过内在逻辑严谨的画面中直接观看到的。如孙增田拍摄的《神鹿啊,我们的神鹿》,全篇结尾是一个人、狗、树、林组合在一起的长镜头,使人感觉到一种凄凉和彷徨无措。《藏北人家》、《龙脊》这样的作品,通过群山、白雪、草原、湖水、野鸭,给人一种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让观众在欣赏完自然景物后,体悟出导演内在的情感。与之不同的是,西方纪录片在影像方面多追求清晰性和逻辑性,在画面有逻辑的组合中衍生出创作者的真正意图。如迈克·摩尔的《华氏911》中,在美国遭遇前所未有的安全危机的情况下,导演通过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州度假的一系列快节奏、幽默的画面中,密不透风地将布什的无能和其对布什的嘲弄表达出来,尤其是布什充满孩童气的伐木、遛狗、做鬼脸的画面,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极具逻辑性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