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摘要】电视民生新闻因其对提高收视率的贡献和受众本位的定位,一经出现就受到了业界和受众的欢迎。但是高收视率的驱使使它很快便走入了种种误区,引来种种争议,恰逢此时美国“公共新闻”理念传入中国,因此有不少人认为民生新闻只有转型为公共新闻才是其突围之道。本文将结合实例从概念、选题和产生背景等角度来分析公共新闻并非民生新闻的突围之道。 【关键词】民生新闻;公共新闻;突围 2002年1月1日,主持人孟非顶着光头、带着他特有的歪嘴式笑容出现在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首播现场。由此,发轫于都市报的“民生新闻”正式经由电视媒体发扬光大。一时间,业界竞相效仿、学界称赞不断,叫好声不绝于耳,甚至有学者撰文称“民生新闻”引领了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和以前的新闻模式相比,民生新闻是以其独有的新闻特质吸引人的,可是民生新闻的种种优点在各级电视台高收视率的驱使下很快进入了瓶颈期,正在此时,蔡雯教授率先将西方的公共新闻理论引入国内,这使正在为民生新闻苦苦寻找出路的学界和业界为之精神一振,随即便有人提出公共新闻是民生新闻的突围之道的观点,此语一出引来了不少人的赞同。但是公共新闻是否真的是民生新闻的突围之道呢,本文将结合实例从概念、选题和产生背景等角度进行分析。 民生新闻和公共新闻都存在概念模糊的问题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只有深刻理解了事物的概念,我们才不会把他物当做该物或者误把该物当做他物,所以我们首先来梳理一下公共新闻和民生新闻的概念并加以比较。 究竟何为公共新闻呢?迄今为止,公共新闻尚未形成一个全面而准确的界定。《公共新闻事业的理念》一书的主编西奥多·L·格拉瑟记载:1994年,罗森(公共新闻之父)在美国新闻学会在向包括我在内的济济一堂的新闻工作者和一小群学者发表演讲时,拒绝任何对公共新闻学的标准化概念:“我现在要说谁都明白的关于公共新闻最重要的事:我们仍在创造它。因为我们正在创造它,我们不知道它真正是什么。”[1]总而言之,公共新闻迄今虽历经近20年的发展,但概念依然模糊。 时至今日,民生新闻的概念依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常见的民生新闻定义有以下几种:“节目类型说”[2]、“平民说”[3]以及“新闻体裁说”、“价值取向说”、“节目形态说”、“群众说”、“合一说”等。 很明显,不管是民生新闻还是公共新闻,目前都尚无一个准确、统一、明确的概念。用一种概念模糊的东西来代替另外一种似是而非的东西,这本来就存在问题,自然无法预知一路上是荆棘密布还是繁花似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