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采编学 > 正文

浅析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2-06-18 16:13:20  来源: 新闻爱好者  作者: 韩璐  
视频加载中...

民生新闻产生的背景:

民生新闻是中央关于深化新闻改革的产物。2003年3月,胡锦涛主席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产生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要求大力减少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将重要版面、黄金时段让位给群众和基层,使新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2009年11月,李长春同志在第十届记者节暨颁奖报告会上发表讲话时再次表明了党中央对民生问题和新闻事业的重视。在三贴近原则的指导下,党中央大力支持新闻事业朝着体察民情、关注民生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民生新闻应运而生。

我国媒体的传播理念向受众本位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受众不仅要求媒体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更希望媒体多关注一些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这就要求传者放平姿态,以平民视角关注百姓关注的事情,将传播理念由“传者本位”转为“受众本位”。正是在媒体传播理念的这种变化中,民生新闻这种百姓爱听爱看的新闻一经出现即立竿见影地挽救了收视率,收到一片喝彩之声。传播理念转变的力量由此可见。

受众民主意识的觉醒,知情权和话语权的要求凸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产生了一些更高层次的需求。现代社会常常处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因此人们的知情权急需得到满足,以消除对周围环境乃至社会的不安全感。在知情权得到初步满足的情况下,对话语权的需求也浮出水面。民生新闻在合力的作用下应运而生,因其“想群众所想,言群众所言”的“三贴近”理念大行其道,让普通民众出现在镜头前成为可能,让普通人的“声音”为各方听到成为可能,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因而受到了观众的大力欢迎。

媒体竞争异常激烈。在2009年11月8日闭幕的四川电视节上,全国多家电视台云集,多位台长做客网易会客厅,认为当今电视台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马太效应”越来越凸显。目前全国共有2000多个频道,其中仅上星卫视就有50多个。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分得一杯羹,各级电视台都在积极寻找出路,民生新闻正是他们积极探索的成果之一。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民生新闻和公共新闻这两种新闻样式从概念上来看都很模糊,从选题上来看二者势均力敌,从产生的背景来看二者背景各异,因此也就不存在谁比谁更优秀或者用谁来代替谁的问题。但是,公共新闻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后确实形成了一些优秀的理念和操作方法,值得民生新闻学习和借鉴。

民生新闻究竟路在何方

民生新闻仍在继续,民生新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依然存在,那么民生新闻究竟路在何方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用广义的“民生”概念作指导来做民生新闻。狭义的民生新闻把民生的题材限定在“家长里短、左邻右舍、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这16个字里。然而我们可以用广义的民生概念来指导民生新闻的运作,在选题时不仅仅选择那些家长里短、街头巷尾的家事,也要把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列入题材的考虑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