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采编学 > 正文

浅析报纸的伪深度报道

2012-06-18 16:30:31  来源: 新闻爱好者  作者: 蒋艳 范以锦  
视频加载中...

主题立意的深刻。主题即论点是深度报道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深度报道最根本的深刻在于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解释新闻事件产生的原因、背景及其发展的规律,阐明它的意义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使读者领悟到新闻事实背后更为广阔和深刻的内涵,受到教育和启迪。著名记者张建伟在谈到他的一篇成功的深度报道《命运备忘录》时说:“使日常获得的信息,通过深度开掘——不要试图寻找什么新闻,而要努力使新闻变得重要起来——变成‘解惑性’的深度报道。”他强调的深度报道,是主题的深度和立意的深刻。主题“站得高了”,立意“看得远了”,高屋建瓴,报道自然上升到“深”之高度。

社会影响的深远。深度报道之“深”除了具备深入的内容、深刻的立意之外,能够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和积极的社会意义更是深度报道的最终归宿,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成功。当代著名揭黑记者王克勤曾说过:“记者的职责就在于深刻地关注、忠实地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解释历史进程中的瓶颈因素;反映制度、政策弊端,以新闻的力量建设公平、文明、进步的民主社会。”基于这种新闻理念,他于2002年刊登在《中国经济时报》上的《揭开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以深度、广度、力度披露了北京出租车行业的垄断情况,“富了老板,亏了国家,苦了司机,坑了百姓”[2]59是对这种出租车管理体制弊端的深刻反映。这篇报道曾引起了朱镕基、温家宝的高度重视,并提出了改革的要求。

思想的深度和理论的力度。思想深度和理论力度是建立在记者的采访报道能力、观察思考能力、策划能力以及新闻理论功底基础之上的。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立体综合式的报道方式,思维的宏观性和双向性,有利于提高深度报道的思想深度和理论力度。在这方面,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气质的《南方周末》做得较成功。每一期《南方周末》都会有比较优秀的深度报道出炉,这倚仗的不仅仅是其“在这里,读懂中国”、“一张报纸,一个灵魂”的思想高度,与记者所掌握的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采写和报道技巧也是密不可分的。

而一篇深度报道,如果失去了其思想深度和理论力度,所谓的“深度”便会显得肤浅,从而走向“伪深度”。伪深度报道也往往是在深度报道思想深度和理论力度不足和缺失时乘虚而入的。

(三)如何改变伪深度报道的状况?

伪深度报道的出现主要与记者的个人素质相关,其不科学的采访态度,不健康的采访习惯,不严谨的报道方式,不厚实的理论功底,多是造成伪深度报道横流的原因。基于这些因素,当前解决报纸伪深度报道问题的根本之处在于:加大深入调查的力度,提升理论功底的厚度。

深入调查,才能占有精彩的核心材料,才有说服力。首先,“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讲究的就是“用事实说话”,第一手资料通常都是从实地调查中得来的。深入实地的调查,更有依据性和说服力,因而才能最大限度地受到读者的信任。其次,深入调查之后,能够挖掘到平常人所发现不了的东西,即核心材料,这样就可以在新闻的采集方面占据优势。

深入调查,方能提炼出最有针对性的思想观点,才能有思想的高度。通过深入调查得到的资料,能深化报道的主题。更贴近事实和实际的信息,有益于洞察到更深入的矛盾,找到更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而制订出与其匹配的解决方案。

有了厚实的理论基础,写深度报道才有穿透力。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有了厚实的理论支撑,报道写起来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主题的报道才会切中肯綮,更有力度和影响力。否则,深度报道就是镜中花、水中月,像无根的浮萍,没有根底。

有了深入调查的力度和理论功底厚度的强化,伪深度报道当会淡出视野,才能让真正的深度报道在新闻舞台上大显身手。(蒋艳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范以锦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参考文献:

[1]刘勇.深度报道采访与写作[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2]刘海贵.深度报道探胜:党报——主流媒体发展之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