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智库 > 正文

论媒介距离的传播特质及其现象和成因

2012-07-31 21:43:33  来源: 新闻爱好者  作者: 邵培仁 杨丽萍  
视频加载中...

(三)媒介距离的可变性。

当我们将传播者和受众视为群体时,我们看到了媒介距离的差异性;而当我们将受众视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时,不同的人或不同的对象在保持媒介距离方面是有区别的。媒介距离的可变性是指同一个受众或传播者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媒介距离是不同的。

媒介距离的可变性既可以因个人保持能力的大小而变化,也会根据对象的特性而变化。受众或传播者的兴趣、爱好、个性、价值观等因素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此外,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人生阶段,所经历的遭遇和所受的教育也会不断变化。处在不同阶段的人们面对即使是相同的传播内容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距离。一个身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很难体会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中的“办公室政治”,而当其迈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深刻理解,甚至成为其职场生涯的“教科书”。受众群体会随着社会环境或群体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群体价值和规范的变化,导致受众群体的媒介距离变化。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感觉:“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媒介距离的矛盾性、差异性、可变性并非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某一特定时刻,媒介距离的矛盾性、差异性、可变性处于适当程度,使主体保持在一个适度媒介距离时,就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二)社会距离

美国学者派乐福认为:“社会距离是一复合变量,它包含人们感受到的相似、相近、认同感。”[14]通常,人们将社会成员中由经济、政治地位造成的社会距离,称为垂直距离;由交往疏密造成的社会距离,称为水平距离。帕克认为,水平距离是一种扩张和缩小的态度,而垂直距离是具有地位差别的优越感和自卑感,是一种个人的主观感受。[15]

在传播活动中,社会距离是指由于生理、职业、受教育程度、种族、文化、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而造成的大众媒介传播者及其传播内容与受众之间存在的关系亲疏程度。传受者的社会距离的差异会带来不同的传播效果。处于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传播者和受众,会由于种族、民族、语言、文化等因素造成信息传播中的一些阻碍,使受众在理解传播内容时会发生偏差甚至误解,从而无法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第一,教育程度的差异会引发媒介社会距离。不仅受教育程度对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有很大影响,而且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受众在媒介选择方面有明显的偏好。有调查显示,大学以上学历的观众更偏好看中央台电视剧,其收视份额明显超过省级卫视,达到53%和46%。此外,在受媒介影响的程度方面,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受众之间也会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越低越容易受到媒介宣传的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不容易受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