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4.充分发挥广播音响的作用,让广播“声”入人心 广播报道凭借声音体现现场感。好的音响来自广播记者的用心采录。现场记者要具备快速反应的能力,全程打开采访设备,有些精彩话语、背景音响等往往一瞬即逝,失不复得,不能轻易放过。生动的话语,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采录时不能分孰轻孰重,要有连贯。鲜活的语言来自生活、基层和群众,发自肺腑的乡音“土”得亲切,“土”得活泼、生动。广播记者结合报道选题的类型、问题的针对性、听众的需要,用好用活群众语言,对群众喜怒哀乐的生活表达,力求开掘“深”一点。鲜活的语言、宝贵的声音如神来之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广播稿件有听感听点,入耳入心。 广播新闻可以运用现场录音、现场报道加背景声音、同期声、音乐等方法加强声音效果,达到吸引听众的目的。随着广播“贴近性”和“约会意识”的增强,记者作为独特的个体,应该注重“个人”的声音元素在广播节目中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广播记者对待现场口播、稿件播报等,采访前期要备好功课,还要配备先进的采访设备并熟练使用,后期制作要精益求精。记者应发挥自己写作、语言表达特色,做到听众虽不见其人,但闻其声可知记者、节目、频率。电台应注重培养名记者,为频率树立品牌形象。 5.淡化采编播分工界限,树立“全员皆记者”的理念,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目前广播发展遭遇的瓶颈之一是短缺新闻采编播及主持岗位上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树立“全员皆记者”的理念,为主持人和编辑配备采访设备,让编辑、主持人也有机会体验记者工作,让一些记者、编辑尝试当主持人,相互学习和理解,全面发展。新闻采访工作要以“走转改”实践活动为契机,有计划安排采编播人员的新闻实践活动,促进角色相互转换,提升广播新闻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加强采、编、播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6.利用新媒体技术,弥补广播媒体的不足 在传播环境日益复杂、信息内容相对过剩的今天,整合或者联合其他传播手段十分必要。当下,微博对广播等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已产生重要影响,越来越多的新闻人员投身其中。微博在媒体人群中的使用,更多的是承担了寻找有价值的资源信息以及交流互动的作用。但通常情况下,记者拥有第一现场的信息,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了解更加全面,记者可将微博作为工作的延伸。记者借助微博关注社会热点新闻,链接音响、图片、视频等,对新闻事件作更加详尽的报道。“7·23”温甬高铁事故发生后,24日早晨7点30分江苏新闻广播采访组就到达了现场,是最先到达现场的江苏媒体。随即,《江苏早新闻》中开始现场连线。此后六天,前方记者参加了温家宝总理等两场新闻发布会,每天发回连线和录音报道,网站、微博同步刷新,多条微博转发超过1万次,有效加强和扩大了江苏新闻广播的传播力、影响力。 网络给广播提供了可视的平台,传播途径从听觉向视听转变。网络电台风生水起,但可视的部分大多停留在平面上,有消息的文字、宣传的图片。可以开通记者视窗,让视窗时时有新意,有观点。值得注意的是,广播与网络相比,在消息的“面”上,不具有竞争优势,注意力应在“点”上,在新闻的热点、焦点、重点和观点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