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4期
m.folksfolks.com 2013-05-14 15:02   来源:福建记协    我来说两句

电视一组点评

○丛春华

大众传播媒体的功能体现为协调社会、监测环境和文化传承、愉悦身心,简言之,新闻信息传播要产生洞察社会的力量和直指受众心灵的力量。传播学者麦克卢汉也曾有过表述:“电子媒介是有力量将心灵和社会合二为一的共鸣箱。”2012年度福建新闻奖(电视一组)评审的作品包括:新闻专题类(包括短纪录片)、连续(系列报道)、节目编排等,共计60件作品。无论在内容呈现以及手段运用的效果方面,这些作品表现出来的特征都确证了麦克卢汉的观点:将社会与心灵的力量合二为一——既具有深刻丰富的内涵,又具有感染性强的介入效果。

一、选材丰富,导向有力

多元的社会是新闻传播丰富的源泉,2012年的电视媒体,顺势而上,把握时代脉搏,引领舆论导向——

1.传递温暖,抚慰社会。新闻媒体被称为“精神减压阀”、“公共宣泄室”,尤其是专题、连续(系列)等深度报道类节目,因其对社会全面深入的解读和观察,更具释放和安慰的功效。如《爱在足尖上飞舞》,讲述了一位志愿者走进聋哑学校、帮助孩子们排列舞蹈的故事,浓浓的暖意洋溢着社会互助的情怀;《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呼吁社会对留守儿童全面关怀,情真意切;《鼓岭上的中国梦》娓娓道来的那份国际情谊,虽然恍如隔世,但却近在眼前,如涓涓溪流,渗入心田;《军门社区幸福密码135》作为一个和谐温暖的社区典型,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现代化社会里,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物理家园,更是我们心神向往的精神家园;《心有阳光》、《天使》等,大大提高了我们对社会感知的幸福指数……

2.探照今天,共建未来。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那句“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的警句犹言在耳。随着现代化社会步伐的加快,我们的生态环境状况也日趋严峻。拥有自觉社会担当意识的媒体人,用艰辛的努力,完成了一个个振聋发聩的作品。如讲述福建人和大自然息息相生相守的大型生态纪录片《守望》,既有生动的记录,也有深刻的反思,更有对生态的敬畏,集新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另一组系列报道《福建海洋调查》,摄制组沿着福建3752公里的海岸线,边行走边记录,海岛渔村的美丽质朴、工厂港口的火热生动,那些人、那些事,如歌般的流淌在画面中解说里;《厦门,故事在岛外》对未来城市建设的可持续规划,《敢叫崩岗换新颜》中的家园发展成就,既有对现在的反思,更有未来建设的科学理念。

二、贴近民生,监督有力

民计民生离不开安全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离不开媒体的监测功能。罗尔斯指出:正义是一个良序组织良序社会的首要价值。媒体和传播系统是创造社会正义和人类幸福的一种最好的系统,媒体必须始终保持正义的警惕,并坚韧不拔地维护正义。这次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中,集合了一定数量的具有振聋发聩效果的监督报道。如《莆田驾考乱象调查》,对莆田市驾照考试中的违规现象进行了犀利的揭露和批评,信息丰富,视野开阔,观点公允;为了完成《疯狂的冬虫夏草》这个揭露性报道,记者奔赴西藏山区高原,采访到在那里采集冬虫夏草的藏民,信源深入、珍贵,话语有分量;《寻找遗失的亲情》为了唤回那份早已不在的亲情,记者多次抵达现场,与当事人交流,最终让亲情回归;《欢腾网吧违规调查》,记者暗访容纳未成年人上网的一家网吧,并锲而不舍地把这家网吧的违规行为据实曝光;《非法砖机厂调查系列》、《电动自行车挂牌黑幕》等披露的违法事实,更是触目惊心,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三、人物饱满,道德有力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此次送评的人物报道,虽然数量不多,但形象生动饱满,而且人物的道德光辉无不具有感染人心的魅力,也因此使人物报道实现了双重功能——弘扬道义,建立价值标杆。如《匹夫温玉泽》讲述的是一位曾经的农民工为异乡打工者的子女争取同等受教育权的故事。他虽是一介匹夫,但却不乏社会责任和改革之志——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异籍高中班,解决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同时也敲开了异地高考政策的坚冰。他的勇敢执着,他的倔强智慧,让人过目难忘;《老柴叔的烦心事》里那个收养孤寡老人和弃婴的好人,不但爱心满溢,而且头脑灵活,为了让自己的慈善事业有持续的基础,他办起了生态养殖园,自己创业养土鸡。人物性格丰富鲜明,富有感染力;《树痴》中的商人郑国增,放弃收益大来钱快的家具生意,执着于栽种珍贵树种黄花梨等。虽然这些树的成材都在几十年甚至百年后,利不在当代,但在林木发展的可持续及环境水土保养等造福子孙后代等方面,却功在千秋。

四、传承文化,服务有力

文化是一个族群和地域全部的尊严和全部的优异。传承文化既是地方媒体的社会功能,也是除却地方经济外,媒体的另一个重要的服务内容。如《中国木雕工艺杰出的传承人闵国霖》,通过对一个传承人精湛技艺的展示,介绍了福建微雕工艺的深邃文化底蕴,魅力隽永;《千人共舞212米花灯龙》记录了漳浦县漳平村的花灯龙制作过程和表演场景,民俗民风民意都在这花灯龙里浓郁地呈现出来,可观可感,把地方文化的精髓不遗余力地呈现出来,引人入胜……

此外,节目在满足受众视听享受等方面,较之往年,都有诸多精彩。手段的丰富运用,让内容的传达和输送,更有效率和力度。

这些节目凝聚了电视人的艰辛努力和付出,但由于资源、人力、平台、视野等制约因素的存在,仍尚存不足——

1.选材不广。题材多集中在真善美领域,对于假丑恶的揭露报道,虽然有一定数量和质量,但无论从题材的重要性还是典型性上,都远远不能全面反映出这个社会存在的风险。

2.伦理缺失。一是视觉伦理缺失——如《挂着尿袋去上学的孩子》、《最后的麻风村》、《精神病院的护士》等,表现病患者的身体精神残缺等画面,过于直接和细致,让人产生生理和心理不适感,违背了视觉新闻应该遵循的视觉伦理规则。再者,在呈现这些社会特殊人群窘困而苦难的事实时,应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尊重他们的权利,不应不加选择的全部呈现。

3.叙事肿胀。有些报道不讲究叙事艺术,如流水账,面面俱到,无节点,无亮点,臃肿拖沓,乏味平淡。虽然信息量大,但可记忆点不多,传播效果可想而知。

4.节目编排随意性大。电视新闻节目编辑不是简单的排列布阵,而是遵循观众的视觉接受规律和心理规律。如首题、中题、尾题和提要的安排,软硬新闻的搭配,长短新闻的交错,首题尾题的对应,报道和评论的兼备等,编辑要素要尽量齐全。

责任编辑:邓宇虹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