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4期
m.folksfolks.com 2013-05-14 15:02   来源:福建记协    我来说两句

找准“三把钥匙” 开启“新闻富矿”

黄名旺 薛少娟

“新闻”天天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关键看新闻工作者怎么去挖掘这个“富矿”。作为新闻宣传工作者,只要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敏感性,态度上的主动性,思路上的创造性,特别是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就能找到新闻创作的源泉,打开“新闻富矿”大门的钥匙。

第一把钥匙:“保鲜”政治素质,抢得发稿先机

“春江水暖鸭先知”,历史前进的步伐、时代精神的气息、新生事物的萌芽、社会热点的萌发,无一不是来自现实生活的第一线,这就为在县市级从事新闻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只要经常保持有新闻敏感性,那么,就能及时采写反映、总结干部群众在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稿子,做到对重点工作的报道闻风而动,先声夺人。

比如近年来,中央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我区新闻部门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全国上下新闻报道的“重头戏”。因此,新闻部门加大对延平区经营集镇宣传,先后在福建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新闻报道《延平试水“经营集镇”风光无限》,在《闽北日报》头版发表《小城镇建设迈向新天地》和《延平:着力推进中心镇建设》、6版发表大篇幅报道《延平“经营集镇”破解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等。省、市作出“打好五大战役”决策部署之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经济的成为新闻焦点,科室组织新闻单位记者深入乡镇、企业进行联合采访,先后在中国县域经济报、福建日报、闽北日报推出《山垄里绽放着绿色产业》、《产业链上“衍生”出的附加值》、《延平打造生态好环境,碧水丹山引来大项目》、《延平百合迈向发展新天地》新闻报道。这些稿子无疑是最“中心工作”的新闻报道,之所以被省市报纸采用这么多篇并都以显著版面位置发表,有的还被评为好稿,就是因为迎合了时势,抢到了发稿先机。由此可见,政治上的敏感性决定捕捉“中心工作”新闻的能力。有人把它称为新闻工作者的“第六感觉”,需要平常持之以恒地修炼,“保鲜”政治素质,保持与时俱进的新闻敏感性。

第二把钥匙:顺“藤”摸“瓜”,掌握鲜活素材

好新闻在基层。新闻工作也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走基层、接地气。在农村基层,不仅新事物、新成绩、新经验、新问题层出不穷,而且蕴藏着大量的生动、形象、鲜活的典型事例。近年来我区新闻部门撰写的新闻报道,六成以上是“土文章”,是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报道稿子。这些“土文章”好像一个个地瓜一样几乎结在两根藤条上:一根是“农村干部抓工作的新方法”;另一根是“农民发展生产的新方式”。深入农村基层采访顺着上面两根“藤”,就可以挖出“新鲜”的“大地瓜”,找准了新闻眼,写出了好稿,不少稿子得到省、市党报的青睐。

如我区合福高铁南平站和延平新城的开发建设,夏道镇涉及的征迁任务点多、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夏道镇党政领导把征迁工作与市委、区委号召开展的“我与百姓拉家常“活动紧密结合,争取征迁户主动支持配合,和谐征迁有力促进了整体征迁进度。《“我愿意”》这篇报道夏道镇征迁现场新闻先后发表在《福建日报》要闻版、《闽北日报》头版,被省、市党报评为好新闻。去年以来,我区组织新闻单位开展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写了一大批反映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的鲜活报道,把“走、转、改”活动引向深入。如,洋后镇这个偏远乡镇,农业人口12000余人,但有2000多人外出从事旅店业,在全国各地创办旅店、宾馆、酒店400多家,旅店业成为当地农民特色的增收之路。为此,区委报道组采写了系列新闻报道,《从做旅人到开旅店》在中国县域经济报8版发表、《外出办旅店 掘金大城市》在福建日报9版整版刊载、《洋后农民激情演绎“旅店经济”》在闽北日报经济大观整版刊登。

第三把钥匙:放养“小鱼”捞“大鱼”,酿造重稿力作

从寻找新闻线索到新闻稿件的完成,有一个写作的过程。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有“大手笔”的意识,敢于“挑重担”,站在一定的高度和角度,发掘出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深层次的东西,通过认真采写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

在现实生活当中,对于那些刚刚“露出尖尖角”或“浮出水面一点点”的新事物、新现象,既要有敏锐的发现、捕捉能力还要有深刻的洞察能力,因为新事物、新现象往往有一个探索、成熟的过程,如果写早了,写的可能只是捕风捉影的皮毛,分量也就轻了。在采访过程中“瞄”到了新事物、新现象,要冷静地对其细细地打量一番,是成熟的“瓜”就割,是还在探索、不成熟的东西就不写,留着察看,就像把它当作“鱼儿”养在水里,等养“肥大”了再“打捞”。当然,这其间,要像恋人一般时不时顾盼“她”一两眼,对她的“长相”做到了如指掌,以便“该出手时就出手”,避免“她”成了昨日“黄花”,失去宣传报道的意义。

如区委报道组记者詹国兵采写的新闻《“寄托”贷款,借窝生蛋生出“金蛋”》,从扑捉新闻点到写出文章,前后历时半年多之久。延平溪洋村村两委把幸福工程项目无息贷款资金通过“四份协议、三重担保”把贷款由计生户“借”给企业,直接帮扶企业来安置计生贫困母亲就业,这是个好做法,也是“新生事物”。只不过刚刚开始尝试、探索,尚未“初见成效”。于是决定继续跟踪。半年多后,“新生事物”已产生了“多赢”效应:企业发展壮大了,越来越多的计生贫困母亲进厂打工,区计生部门决定再借给该村计生贫困户幸福工程项目无息贷款资金……。由于事先养精蓄锐,《“寄托”贷款》一文写起来得心应手。稿子发表在福建日报4版头条,见报后被评为好稿并引起反响,福建电视台《新闻启示录》栏目见到后派出记者到南平,录制了《“寄托”借款,借窝“生蛋”》专题节目播出。

“妙手著文章”。作为基层的新闻工作者,只要有敏锐的目光,不难发掘身边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主题、重大题材的新闻事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八项规定”以及中宣部关于改进文风的有关规定,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实践证明:新闻记者带着问题、带上思考去采访挖掘,才能挖到大矿富矿。

(作者单位:延平区委宣传部宣传科)

责任编辑:邓宇虹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