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依托“三个抓手”推动“三个建设” ◎陈惠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福州市迅速部署,各新闻单位积极响应,广大新闻工作者踊跃参与,全市1000多名编辑记者走出高楼大院,跳出文山会海,迈向基层的广阔天地,新闻队伍得到砥砺和锤炼,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新闻宣传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 制度机制管根本、管长远。“走转改”启动伊始,福州市委宣传部就高度重视长效机制建设,并于去年7月制定出台《关于推动“走转改”活动常态化长效化 鼓励市属媒体多出精品佳作的意见(试行)》,把“走转改”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稿件使用、业务考核、分配激励、业绩评价、提拔使用和评奖表彰中,增强记者编辑走出高楼大院、深入基层一线、多出精品佳作的内在驱动力。 一、以优化分配激励机制为抓手,推动“走转改”制度化建设。我部把深化开展“走转改”活动和改进文风、改进新闻报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建章立制,推动福州日报社、福州广电集团等新闻单位优化和创新新闻采编人员分配激励机制,以深入基层采访情况和好稿数量的多少,作为业绩考核的主要标准,进一步增加好稿在收入分配中的权重比例。采编人员深入基层采访情况和好稿数量的多少,列为评先评优或媒体评选首席记者(编辑)的主要标准。重点做到“三个倾斜”:一是效益工资发放向一线采编人员倾斜。报社(集团)的效益工资(稿酬工资)发放进一步向采编部门倾斜,特别是向一线采编播人员和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人员倾斜。二是业绩考核向扎根基层的采编人员倾斜。从业务考核、评先评奖、职称评定、提拔使用等方面,对在深化开展“走转改”活动中常走基层、扎根基层、业绩突出的采编人员给予重点倾斜。三是好稿评选向“走转改”稿件倾斜。以“走转改”为导向,进一步优化好稿和好策划的评定标准,加大对好稿和好策划的奖励力度;设立社长(董事长)奖励基金,作为每年在以人头费计算的收入分配“蛋糕”之外,鼓励采编人员深入基层创作新闻精品的专项奖励经费。 市属各媒体结合自身实际,细化完善了分配激励政策措施。比如,福州日报社对采编人员深入基层一线采访的鲜活新闻、经过深入调研采写的深度报道,在稿酬考评中一律按上限打分。驻县(市)区记者采写的深度稿件均上浮20%计算工分,并每月给予1000元交通、通信和误餐补贴。报社已设立的奖项,如赵家欣优秀青年记者作品奖等,也向常年深入基层一线的采编人员倾斜。采编人员深入基层采访的业绩(如是否有基层工作经历、是否采制过来自基层的深度报道、是否经常深入基层采访等),列为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福州电视台建立完善了栏目、部门、单位三级激励机制,栏目制片人、中心值班主任每天评出当日好稿,中心每周进行好稿点评,每月进行好稿评议,对“走转改”好新闻从栏目量化考核和中心好稿评议两级给予奖励;年终集团“金智慧奖”也对优秀“走转改”记者进行重奖,进一步激发采编播人员深入“走转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批优秀“走转改”记者脱颖而出。福州电视台记者魏欣的“走转改”体会文章——《感动在基层 锤炼在基层 提升在基层》入选中宣部新闻局编辑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记者编辑感言选辑》。 二、以打造活动品牌为抓手,推动“走转改”常态化建设。打造“走转改”活动品牌,是福州市深化开展“走转改”活动的重点和亮点。品牌打造好了,既有利于提升“走转改”活动的影响力,又有利于保障“走转改”的好策划好报道在重要版面和黄金时段刊播,促进形成常态化的版面、时段保障机制。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福州市涌现了“党报记者乡村行”等一批“走转改”活动品牌。2012年,福州日报组织“党报记者乡村行”活动的经验做法先后在福建省“走转改”简报、《福建新闻界》杂志和中国记协网(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专网)首页刊出,并获得2012年度福州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据统计,“党报记者乡村行”活动去年总行程达1万多公里,先后走进福州市100多个行政村或自然村,参与记者达380多人次,受采访对象达1180多人次,发稿字数超过21万字、图片达280多张,进一步拉近了党报与群众的距离,提升了党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党报记者乡村行”活动重点深入偏远山村、革命基点村、新农村试点村、创先争优精品村、驻村干部所在村、文明村、城中村等乡村,去年先后策划了“喜迎十八大”“‘海上福州’在基层”“同植一棵树”“温泉旅游”“关爱农民工子女”“十八大精神进村来”等活动主题,做到了“每周一主题,村村有特色”,陆续推出了《山村里的“甜蜜事业”》《“草柄经验”解读》等180多篇有分量的报道。与此同时,致力于做好事办实事,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据统计,“乡村行”活动开展以来,先后关注了农村交通不便、留守孩子教育难、村医难留、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等现象,进行了10多个新闻事件的追踪采访,解决了不少基层多年悬而未决的难题。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福州日报依托“党报记者乡村行”平台,第一时间成立了十八大宣讲小分队,组织采编人员分赴各县(市)区开展宣讲采访。在一个半月时间里,宣讲小分队走进12个行政村或社区进行宣讲采访,每次都由报社领导或采编部门负责人带队,宣讲采访对象近500人次。 “走转改”的深入开展,使福州市新闻战线的“基层情结”和“草根情结”更加浓厚。福州晚报打造了“晚报欢乐社区行”品牌。今年上半年,福州电视台策划推出了系列报道“我在基层当干部”,派出多路记者来到福州市相对后进、薄弱的村庄蹲点,和驻村干部们同吃同住,真实记录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记录他们在修公路,修旱厕,推动旧村改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记录他们如何用自己的一股韧劲儿改变村民的旧观念,当好村民的“贴心人”、“领路人”和“带头人”。《王长勇:小村官“大事业”》等多条重头报道播出后都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三、以领导带头带动为抓手,推动“走转改”长效化建设。新闻在前方,记者在路上,领导在排头。领导模范带头作用产生的榜样力量和辐射效应,是“走转改”活动持续深入开展的有力助推器。福州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领导的示范引领作用,去年结合“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主题宣传和“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主题宣传,两次组织“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由宣传部部长、副部长带队,组织媒体领导和记者深入福州市所有县(市)区进行集中采访,以带头下基层的常态化机制保证活动不断深入。 在福州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推动下,全市各级各类媒体领导和中层干部严格落实定期带记者编辑下基层采访调研制度,接“地气”、抓“活鱼”,带头撰写洋溢时代气息和泥土芬芳的稿件。福州晚报规定,在重大新闻报道的策划执行过程中,总编辑、副总编辑和编委要与记者编辑结对子,一同下乡村、下社区,开展调查研究和新闻采访;各采编部室主任、副主任也要带领编辑记者深入第一线,认真调研新情况、新变化,发现问题,发现亮点,确定深度报道、重点报道选题。福州广电集团制定了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挂钩基层、蹲点采访的工作计划表,党委分管领导、集团编委会领导和福州电视台、电台班子成员,不断地以普通记者身份,和采编播人员一起,深入福清、长乐、闽侯、连江、闽清、罗源、永泰等县(市)的田间地头、山区林场、工厂矿区、码头港口、乡村社区,就金银花种植、高山羊放养、农业生态园建设、陶瓷业转型升级、海岛医疗事业、海上福州建设、社区党建创新等议题,推出一系列专题报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其中,《两个人的学校》和《鼓岭上的“中国梦”》均入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2年优秀国产纪录片推荐名录。 (作者系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
- 2013-05-14《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4期
- 2013-04-07《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3期
- 2013-03-14《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