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亲爱的同行,大家好,我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肖中仁,首先非常感谢中国记协、福建、江西省委宣传部和记协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交流和学习平台,可以畅所欲言。 两个月前,“4·20芦山地震”这个关键词在将我们召唤到四川雅安,两个月后又将天南海北的我们聚在福建,可以说是因缘而聚;尽管距离芦山地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但震区发生的每一个画面仍然定格在每个人内心的深处。 在这里我想分享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发生在芦山震后第三天,我们单位的两位同事单兵采访数日后,蓬头垢面在芦山县城碰面;兴奋相拥,尔后蹲在露宿的帐篷外聊到了深夜两三点,第二天又接着采访……从芦山回来后,大多数人都没有休息又继续投入工作,而记协举办这次抗震救灾采访报道记者的交流活动,可以让我们从日常工作抽身出来,畅所欲言,减压和总结交流经验,再次感谢中国记协和福建、江西省记协给我们创造了难得的解压和交流平台。 第二个故事是我的采访经历,地震当天,我从双流机场到芦山县城,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武警记者站提供的交通方便、徒步走进宝兴县城时,是与其他媒体同行结伴进入,在途径多个塌方地段互相照应……采访期间,媒体间互相分享新闻线索,是我更加全面迅捷做好报道的重要保障,类似这样的合作互助的画面还有很多。我认为,在芦山屹立起来的媒体合作的旗帜,应该要继续飘扬下去,未来如何形成合力,这应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第三个故事是我在徒步进宝兴的时候,是当地的灾民骑着摩托车载着我们进入灾区,名字也没有留,走进居民垮塌的房屋采访时,会有老乡提醒注意安全并陪你走进去;误点埋头写稿时,会有当地灾民为你端来一碗热腾腾的粥……,在离开芦山回雅安的时候,搭的也是顺风车;破碎的家园、灾区人民的坚强和无私的援助,灾区人民带给了我们思想和心灵的洗礼,带给了我们太多的震撼与感动,也让我们更加明白自己肩上的使命,有必要要再重温一下这段经历,重温这些淳朴的老乡的面孔,激励我们在新闻战线上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芦山地震期间,中国记协启动了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并在调查基础上,确定了7位受伤记者作为首批援助对象,而我因为徒步进宝兴途中,被落石砸伤“幸运”成为首批受益者,特别是中国记协国内权益保障处阚敬侠处长等领导也多次致电慰问,让我感觉特别温暖,我相信随着这一援助项目的启动,将为一线采访记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对于此次震区采访,我的感受是多难兴邦,我们可喜地看到我国各级政府的抗震救灾工作比以往更加理性和成熟,比如首场新闻发布会、汶川地震时,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在事发后1天零两个半小时才召开了首场新闻发布会。五年后的芦山地震首场新闻发布会则召开于地震发生后的3个半小时,此外,道路、供电和通信恢复更快。 而媒体的反应也更加迅速,以国际台为例,不到半个小时就决定派出记者,并于当天抵达芦山县城。媒体也不再是“大爱无疆”式的煽情和催泪式报道,理性救援和科学救援呼声更高,比如呼吁社会车辆减少进入,赈灾捐款如何透明使用,微博和微信等自媒体在地震后成为人们获取灾区信息,寻求帮助的重要平台。 对于记者而言,不好走的路上新闻多,也让媒体人迅速成长。相信有这样一次讨论的机会,与在座的领导和媒体前辈的交流和研讨,一定会有智慧的火花迸发,为未来的突发事件报道,秉承专业理念,用专业标准,提供专业信息,能更好地提高报道水平,传递正能量。 最后,祝愿我们的国家国泰民安。谢谢!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肖中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