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将影视作为一个率先突破点,充分挖掘和运用本土文化资源,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全国的资金、人才、渠道,打造贵州题材影视剧,显现出文化整合资本、文化促进旅游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党报报业集团的多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体实践和认识过程是怎样的,对其他媒体的借鉴意义有哪些?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贵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整合提升数字化传媒综合平台,加快新媒体集群建设和数字产品研发,不断增强现代传媒核心竞争力,并以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影视媒体“三位一体”立体架构贵州文化宣传新平台。 将影视作为突破点,整合全国资金、人才、渠道,打造本地题材影视剧 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发挥自身渠道优势,整合人才和资本,市场化运作社会资金近6亿元发展影视文化产业,策划拍摄10多部影视作品,先后在全国电影院线公映和省级电视台、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及电影频道播出,受到中央领导和省领导充分肯定,社会各界给予广泛好评。 电视剧《王阳明》《风雨梵净山》即将在国内外高端平台播出,电影《莫道君行早》、电视剧《二十四道拐》已关机或即将开机。电影《幸存日》《云下的日子》《旷继勋蓬遂起义》及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荣获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和贵州省政府文艺奖,《奢香夫人》还荣获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第26届电视金鹰奖三项大奖。 当前,随着二三线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院线建设,二三线省市地区居民观影习惯正在逐渐形成。与此同时,过去三年,全国银幕数量从4097块激增到13000块以上,增加了3.25倍,为电影消费提供了硬件支持。2012年全国城市平均电影票价为35.75元,价格逐渐被百姓所接受。事实证明,电影已经成为二、三线城市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娱乐方式。与此同时,电视剧依然是一线卫视黄金档最核心的资源。观众对好节目、好剧集的追逐力度不减,而电视台和视频网站的广告蛋糕仍在不断放大。 影视产品适合于作坊式生长,同时精品能带来巨大的票房收入和后续版权、衍生品开发等种种收益。对创意的强调,精品所带来的巨大回报,这些这都对报业介入影视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资源借用则是报业发展影视的一个重要凭借。2009年4月,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与本土文化界名人欧阳黔森合作,成立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工作室充分利用《贵州日报》媒介资源,采取品牌参与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和影视人才。在这些影视剧制作中,参与主体有地方政府、宣传文化单位、国有企业、省内外民营企业以及影视文化公司。贵州日报报业集团?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社会融资占比95%以上,远高于全国影视剧融资60%的比例。 工作室立足贵州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重视原创精品,手握好剧本向全国“招商引资”,制作接轨国内国际,以灵活的市场机制,把国内外一流的制作团队为“贵州戏”所用,借助名编、名导、名演员的聚合效应,打造纯粹是贵州元素、贵州主创的影视精品。 影视的创作与发行放映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的片子还没投拍,就开始介入第一轮发行,对接央视、院线等全国高端平台的播出重点和需求,以质量取胜,在第一轮发行中打造影响力。接着与影视剧发行商进行省级卫视、市级地方台、网络的第二轮、第三轮发行。缘于和市场的无缝对接,黔森影视做一部成一部,黔森影视工作室已初步形成了从制作到发行和全国接轨的良性发展格局,也让贵州影视成为文化投资的热门之举。 担当党报责任,弘扬地方文化和主流价值观 我国已经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发展创意经济是一个世界性趋势。对于经济社会落后的贵州,创意也是可为的。文化创意产业虽然要求高度发达的高新技术,但又不完全依赖高新技术,它强调的是以文化为发展经济的理念,依靠的是文化资源优势,需要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在当今社会和当今世界,一种区域性的、民族性的传统文化,如果想要保持它的生存和价值,仅仅依靠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在内部传承和提升,需要对外交流、吸纳和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