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采编学 > 正文

《新闻联播》:你该怎么看?

2013-07-23 23:21:14  来源: 视听界  作者: 周云龙  
视频加载中...

美国康涅狄格州一所小学2012年12月14日发生枪击案,造成至少28名人员丧生,这起校园枪击案新闻成为当日央视《新闻联播》的头条新闻。

让国际新闻成为头条新闻在《新闻联播》历史上较为罕见。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29日,当时的台长杨伟光拍板在《新闻联播》头条播发这一消息,打破了该栏目多年不变的“先国内,后国际”的惯例。

《新闻联播》到底是中国传媒风向标,哪怕是微小的不同以往,都会成为新闻。秋冬时节,前有“你幸福吗”调查、“寻人启事”产生轰动,后有《新闻联播》导播出错、主播口误、官方微博致歉引发关注,连片尾播音员聊的内容,也是观众热议的话题。其实,《新闻联播》12月15日当天的头条是胡锦涛主席的慰问电,紧接着才是有关枪击案的报道。

《新闻联播》是世界上观众最多的新闻栏目,虽然好多人扬言“不看它N多年了”,虽然专业人士声称“只听他发音,不过是对着屏幕学习普通话”,但是,《新闻联播》稍有改动或者差池,都会引来全民围观。类似“你幸福吗”的调查,地面频道没做过吗?即便轰轰烈烈地做了,也不可能有多少人去关注,去评论。正如此,《新闻联播》承受着比其他媒体、平台更大的压力,国际新闻上了头条,有人叫好,也有人质疑:央视整个下午都在对美国枪击案进行大幅分析报道:整理枪击案数量,深挖枪击根源,提出整改建议,估计枪支数量,预估潜在风险,谴责美国总统……你们这么专业这么负责这么认真,怎么就对同日河南一男子砍伤22名学生视而不报呢?更有人问责:央视这种无视国民生死的恶劣行径,必须批判!必须向国民道歉!

曾经不知天高地厚地以为,《新闻联播》是天下最好做的新闻栏目,不就是领导们的活动排个序吗?现在看来,你怎么做,都有人批评,“你幸福吗”的调查,现在几乎演变为一种公开场合人们相互调侃的开场白。谁能只能享受平台的光环,而拒绝平台的阴影,谁规定你只能享受职业的荣耀,不接受职业的伤害?央视主持人敬一丹就说过,职业给我们带来享受,也需要我们承受和忍受。

在近乎闹哄哄的议论之中,法医精神病学家曾反复多次告诉CNN和其他媒体,如果你们不想促使更多杀人案,不要在新闻开头放刺耳警笛,不要放凶手照片,不要做成24小时报道,尽一切努力不要把死亡人数作为最重要的新闻播报,不要把凶手打造成反英雄。

这样的说法,对新的一年启动改版、增加社会民生类报道比重的《新闻联播》栏目来说,是一个提醒。而在我看来,对地方频道那些面广量大的民生新闻栏目来说,这应该理解为一声棒喝:不要再消费灾难了!

综艺节目:你看得过来吗?

刚刚过去的元旦,江苏、湖南、浙江、深圳等地的跨年演唱会如约上演:十多家卫视用尽全身解数,湖南台最煽情,俞灏明的华丽复出让整场演唱会热闹之余多了几分感动;江苏台阵容最强大,歌神张学友献跨年演唱会首秀,周杰伦、王力宏、莫文蔚等“当红炸子鸡”逐一献唱;此外,东方卫视、深圳卫视分别打出混搭牌、励志牌,而央视的的晚会最具国际化,“月光女神”莎拉?布莱曼等大牌纷纷争奇斗艳。最“省钱”的要数浙江卫视,一水儿的“好声音”人气学员……

跨年晚会的出现,本来是错位竞争的新生事物,是省级卫视应对央视春晚的一种策略,而现在,却演变成了同一时间节点上的同质化竞争。为了抢占跨年晚会的收视宝座,各家卫视绞尽脑汁,拼场地、拼明星、拼投资、拼宣传……看谁吸引的眼球更多。卫视不乐意接受“烧钱”一说,但是不得不承认,他们“不差钱”。

在忙不停地换台之余,电视策划评论人“舞美师”提议,江苏台2013年如果跟湖南台合办一届跨年演唱会,联手竞争央视春晚,江苏请大牌,湖南搞视觉搞气氛,孟非汪涵何炅谢娜朱丹主持,一定宇宙无敌,现在频道换来换去太累。他认为,这样竞争的最大得益者是观众,如果江苏不参与竞争,湖南的跨年可能就是纯超女快男的年会汇报演出……

接下来的一轮遥控器争夺大战(也被权威人士认定是“烧钱”),便是春晚。本来,这玩意儿还只是央视的“专利”,还只是“北京一夜”,这几年,东方卫视、浙江卫视、安徽卫视、湖南卫视、辽宁卫视、深圳卫视、湖北卫视、天津卫视以及北京卫视等地方卫视也开始投身其中,欲与央视分一杯羹。

几天前,微博上又冒出一篇博文,转发者众:【7成网友赞成停办春晚 你怎么看?】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叶惠贤拉出春晚账单:一台晚会最低成本1000万元,一个春节,光“上星”晚会有40多台,成本5亿元!40万元办一所希望小学,5亿元可建1250所希望小学,资助16.7万名贫困孩子。74.12%的网友赞成停办,反对取消的占0.8%。查询消息来源,原来是发布在2012年3月16日《南方日报》上的一则旧闻,此时此刻转发一则旧闻,这个背景,你懂的。

我也支持慎办甚至停办春晚,但是我不奢望,电视台停了春晚就会去办希望小学,更不奢望停了春晚就去做纪录片。电视作为文化产业,也是被考核GDP的,有考核,就有追求。事实上,现在“烧钱”的电视台和节目多的是。看看这样一则资料:2013年,各地卫视栏目或活动设置,依旧集中在唱歌、跳舞、游戏、交友、真人秀等几大类型。现在一、二线卫视已公布的138个节目,选秀类节目35个,娱乐类节目23个,益智类节目20个,相亲类节目14个,访谈类节目11个,其他节目35个。北京引力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则以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提问观众:2013年将有46档综艺节目轮番轰炸荧屏,你准备好了吗?

另一个渠道——各大卫视招商会上获得的消息,让人稍稍感到一丝慰藉,主流频道的竞争策略还是有所错位的:一是央视加强娱乐与民生,对地方卫视发动“娱乐攻势”; 二是湖南卫视主打结构、力推选秀;三是浙江卫视加大剧类播出,打造周六综艺带;四是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升级,大量购买国外版权;五是东方卫视剧排加量、提质,主打“一周双播”策略;六是安徽卫视重金投入电视剧。

看来大家没有都去拼综艺,只是综艺节目更有话题性,更受网络主流人群关注,我们自然都拿它说事儿了。最后说一条刚刚看到的消息:台湾综艺节目进收视寒冬,1个月停播10档。其实,这是触发我做此篇观察的最初动机。

人文关怀:你“看见”了吗?

近日,美国一档选秀节目引起观众集体反感,该节目要求选手在任何环境下都不要停止唱歌!他们的设计是,先让选手坐在秋千上唱歌,而后突然将其丢入充满蛇的水池里,若不唱歌便继续在水池里放入蛇。随着节目的进行,选手开始恐慌,而节目组则不停地在水池中加入巨蟒,选手双脚颤抖惊叫连连,但迫于规则还必须强忍歌唱。

我注意到一些同仁的评论:比我还狠;要不要玩这么大啊!也太变态了吧?!我的转发理由是:这是电视界黔驴技穷的“邪路”。

因循守旧、跟风复制是“老路”,变态猎奇、追星逐臭是“邪路”,那么,电视人的“大路”或“新路”在哪里?你问问电视人,估计他们比猛不丁地被人问到“你幸福吗”更纠结,他们的纠结在于:“大路”或“新路”,有收视率、关注度、影响力吗?

在那档说不上名字的美国选秀节目引发反感式关注的同时,日本收视之王《含泪活着》终于在上海纪实频道首播。这是NHK一如既往的优秀纪录片作品,是华人导演张丽玲《我的留学生活》系列纪录片的收山之作,凝聚了张丽玲和摄制组10年的心血。《含泪活着》创富士电视台历史记录,网上的观后感言达 400多万条。片子开头有这样一句解说:“在连续3年每年有3万人自杀的日本,有这样一位中国父亲在顽强地含泪活着!”记录片的主人公丁尚彪,上海男人,35岁时告别妻子和女儿,到日本留学,在东京漂泊打工15年,从一个连合法身份都没有的外籍“黑工”,成为名扬日本的“励志英雄”。

一家人15年的生活,每一个时刻每一个人物,都催人泪下、震撼人心。可是,回过神来,梳理一下,在我们琳琅满目的荧屏上,见过多少这样的纪实作品?华人文化集团董事局执行主席夏骏,曾任CCTV《新闻调查》制片人,他发过一则微博:《久违》,说的是,一次,共同参加一部电视剧的研讨会,20多位学者挨个发言。一位教授说:“看这部作品,我感动得流泪了,20年来,我还是第一次看一部作品被感动得流泪。”另一位教授插话:“我们的社会和艺术也太可悲了,居然20年没有出一部让一个文艺学教授感动流泪的作品。”

20年,没有一部作品打动过我们,也许夸张,可能失实,不过,必须承认,电视频道越来越多,电视节目越来越多,而我们可以选择的、可停留的,似乎越来越少,观众在越来越多地流失。

柴静在她新出版的《看见》里说,“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概念化,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有朋友说,这个“人”,可能每天我们都会遇到,在新闻里,在微博里,在街上,在你正坐着的地方。你看见了,就不能熟视无睹。柴静“看见”了,看见了那些活生生的人,而我们要看她的《看见》,每每都要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刻(周日22:36首播),要不只能等到第二天之后的网上点播,随时随地。

作为电视人,我知道节目如此编排的用意,而我更明白许多电视人没有看见或不愿看见的原因。张泉灵最近釆访冯小刚,冯小刚讲他和《1942》18年的缘分,讲他当年和刘震云沿着灾民逃难的路径走的那几个月,讲这回演员们抛开自己的演技,生生冻着饿着自己。张泉灵的感受是,冯小刚、刘震云都是少见的聪明人,带着善的底子、狡黠的样子,可他们用最笨的办法拼出了一部戏。这世界的好东西常常是聪明人用笨办法做出来的。

其实,所谓新路、大路,也一定是聪明人用笨办法用脚板“踏”出来的,而不是自以为聪明的人,用眼睛“看”出来的,用鼻子“嗅”出来的。

微博上有个段子:人吵架为什么嗓门会那么大,因为彼此心的距离太远了,要大声才会听见;为什么相恋时的情侣都是细声细语的,我们旁人却听不清,因为他们心在一起,所以无需大声也能彼此相通。忽然想到,现在的电视荧屏上,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琐碎的、吵闹的、无聊的、庸俗的,乃至恶俗的、变态的节目?因为电视人与观众心的距离太远了,以为要那么吵着闹着,观众才会听见,才会买账!你肯把那些电视作品推荐给你的父母看吗?你敢把那些转发给你的孩子看吗?

电视人口口声声宣称“观众朋友”,其实,他们往往不过是将观众当作可以忽悠戏弄的收看对象,当作可以兑换收视率的“观看道具”,仅此而已。

未来电视:和你再见啦?

近日,澳大利亚未来学家Ross Dawson 发布了“报业消亡时间线”世界地图。他预计美国报业的末日是2017年(原因是“变得无足轻重”);英国:2019年;澳洲和香港:2022 年;日本和中国:2031年。对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君超认为,报纸迟早会消亡。

一张报纸消亡时间图,看得心里有些不是滋味,是“兔死狐悲”那样的痛感吗?说不清。

我知道的是,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电视媒体的观众收视量与去年基本一致,但较前面两年有明显的下降,下降幅度在7分钟左右。观众规模持续缩小,由2009年上半年的75%下降至2012年上半年的68%,观众以每年2%的速度远离电视。(数据来源:CSM历年所有调查城市)而在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从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并且电视观看人群的年龄结构也开始老龄化。年轻人拥有个人PC、互联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视听平台,具有更好的互动性以及选择自由。数据你可以不信,事实你不会熟视无睹: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手机当电脑用,电脑当电视机用,电视机开始当摆设用。平面媒体的报道用语是,电视业似乎正在走向穷途末路,电视机越来越像一个无助的显示器。

开机率越来越低,观看者越来越“老”,这就是电视的生存现状。前面已经说到海峡对岸的情况,据台湾TVBS新闻台报道,台湾综艺主持天王天后包括吴宗宪、利菁等人,过年前一堆节目倒台,一个月以来,就有将近10个节目停播,原时段改成回放或是播戏剧,环境不景气,让怀才艺人无用武之地,台湾综艺节目俨然进入寒冬。

海峡此岸的情况,令人亢奋,2013年的卫视荧屏将会有46档综艺节目轮番登场,不过,你仔细看看一个电视业内人士的观察:@传媒第三只眼:翻了一圈电视,全都是甄嬛!不论你翻到哪个频道,剧情都能够接的上。这边甄嬛刚进宫,那边就上演滴血认亲了。有网友曝黑龙江卫视密集重播《甄嬛传》近半年,据统计,2012年7月至今已重播不下10遍,迷倒“主妇”观众一片,“现在叫醒我的不是闹钟,是皇上!”

这是更真实的电视生态。它的隐喻是什么?再看看日本的电视局势:日本的电视产业一直享有“媒体之王”的美誉,时至今日,电视仍是大众传媒的主流,在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近来日本电视产业被指“无精打采”。网络的强势来袭固然是一大威胁,但绝不是惟一理由。

网上随便可以搜到不看电视的N种理由:●电视给我们传达过多并不想知道的资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甚至是价值观;●电视剧看得我都想哭,编剧的智商让人怀疑,导演的不负责任让人发指,演员大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大骗子;●节目除了选秀就是挖人隐私的情感谈话类节目,各种主持人都像喝多了,口齿不清思维混乱自以为是,台下的观众集体无意识地傻笑;●发达的网络,让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网上看精彩剧集,更重要的是有英剧和美剧。

有意思的是,以上言论来源豆瓣网的一个“不看电视”小组,人家不看电视的都自动集合成了小组!更有专家和媒体在世界电视日(每年11月12日)放言:再见,电视!星云大师最近也说,一个人用得太多,不一定很好。例如,几十年前我们看报纸,一份报纸只有两张半,后来增加到三张,觉得蛮快乐的,但是到现在暴增到一份有十几张,就觉得很苦恼,因为看不完那么多啊!过去电视只有三个台可看,现在有超过一百多家电视台,转到最后,干脆不看。我们平日使用的东西,如果少一点,思想也会变得清明单纯,例如不花太多时间看电视,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用在读书、思考或亲近大自然,我觉得这不但对万物是环保爱护,对自己也是一种“心灵环保”。

暨南大学教授费勇读中国近代史发现,有两次社会变革是由媒介带来的,一是晚清到民初,报纸与杂志开启了民智;二是当前的互联网,正在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唯独对于社会变革没有关键影响的是电视,也许印证了一种观点:电视不过是印刷媒介向电子媒介转化中的过渡性媒介。

费勇的说法未必成立,电视还是影响了相当多人群的生活,至少电视节目帮助许多人打发了现代科技进步所节约下来的生活时间。网上一个段子,也许可以让许多纠结的电视人放下:每年专家都会说明年省级卫视会进入分水岭;每年专家都会说明年省级卫视份额将会被吞噬;每年专家都会说省级卫视马太效应会更明显;每年专家都会说省级卫视必将争奇斗艳;每年专家都会说省级卫视会从收视率竞争转到品质力竞争;每年专家都会说中国电视将会走向没落。后来,才发现,专家都是骗人的。

专家都是骗人的?但愿。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