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经营堂 > 正文

美国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2013-07-24 16:07:38  来源: 新闻爱好者  作者: 李晓培  
视频加载中...

在美国,针对教师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形式多样,一方面,由民间力量自发组织的研讨会和工作坊为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其中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先驱力量——1989年由伊丽莎白?托曼创立的美国媒介素养中心,为教师提供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已有20余年的历史。其在创立之初就坚信“教育启力”的理论,力求将传媒素养理论的成果转化为可供教师、青年领导人、家长和儿童监护人使用的教育咨询的工具。1997年,媒介素养中心与电视先驱诺曼?费尔顿共同合作开设了一个短期培训课程,这在美国媒介素养教育领域树立了榜样地位。在宾夕法尼亚州,一些大学开始为教师设置专门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培训和发展项目。在这些项目中,就提供有供教师讨论关于电影和视觉技术问题的工作坊。[3]

另一方面,在大学中设立媒介素养教育的学位项目,供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进修学习,是美国开展针对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另一种形式。在美国,第一个为媒介教育设置硕士学位的大学是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在密苏里的韦伯斯特大学传播学院,也设立有媒介素养的本科和硕士学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以及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各地的师资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各州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存在一定的阻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交流,对于全美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也有着不利的影响。

(四)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与媒介素养教育开展较为成功的加拿大相比,美国教育学者认为,影响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地理原因。[1]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媒介素养教育在地方的、省级的和全国层面上的努力主要也是由教师们所发起和引导的,但是他们与教育机构的官员和学者却保持着密切的接触。而在美国,50个州有着各自独立的教育主管机构,每个州又有上百个地方校董事会,这使得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者们相互隔绝,要形成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显然很难。同时,美国主要的媒介素养教育倡导组织,大多是民间自发的非营利性机构,处于“教育体制之外”,由于这些机构的参与,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就变得更加复杂化。

三、对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

(一)在课程教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所谓“融入式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把传统科目里可以与媒介素养教育契合的知识点找出来,在教授传统科目的时候也教给学生一些媒介素养的知识。[4]

现阶段在我国,媒介素养的课程尚未被纳入国家义务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媒介素养教育只能以一种与传统学科相融合的形式出现在校园中。作者认为,目前在中小学的课程教育中,可以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手段,以教材知识为主、媒介素养理念为辅,变传统的重传授轻参与为传授和参与并重,鼓励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这方面,国内一些教育实践者已经实施了行之有效的融入式教育。如有些小学教师将信息技术课中《flash中图层的使用》一课,改变为《当个小导演——flash动画制作》的实验课,课堂上,除了让学生学会flash中图层的使用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运用所给素材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来感受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理性、客观地看待媒介传达的信息。[5]

(二)培养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我们在肯定美国的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取得成效的同时,不能忽略的是,由于美国缺乏全国性的文化组织和教育机构以推进媒介教育,美国的师资教育力量十分薄弱,质量也参差不齐。许多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主要由以前的媒介从业者或是缺乏专业技能或没有从业经验的教师讲授,这样难免会影响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实际效果。与此同时,缺乏专业的媒介素养培训和实践被教师认为是影响普遍和有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障碍。[1]几所学校的调研结果表明,在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中,专业师资队伍的缺乏同样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难题。因此,在我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首先是要培训出一批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

(三)政府介入与学校联合。美国州政府控制而非联邦政府控制的教育体制使得美国缺乏统一的媒介教育标准,民间组织标准很难取代国家行为。由于课程体系的差异,各地区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很难进行有效沟通和资源共享,媒介素养教育处于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与美国独特的教育体制不同,我国的教育体制是自上而下的统一。因此,在我国建立全国性的媒介素养教育标准难度不大。只有建立由政府主导、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形成统一认知和引导、全国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才能推动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正规化的发展。

四、结 语

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国的研究者来说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如何结合我国国情,探索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路径和方法,是摆在研究者和实践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为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12CXW02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参考文献:

[1]陆晔.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刘艳梅,秦学智.传媒素养教育:美国传媒素养中心的经验[A].彭少健,王天德.2010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C].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

[3]耿益群.媒介素养教师教育的国际比较[A].2010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C].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

[4]卢晗冀.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培训实践研究[A].2010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C].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

[5]刘晓烨.信息技术课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实验研究[A].2010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C].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