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人 > 正文

韩乔生:索契冬奥给电视人的反思

2014-02-25 19:30:52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看了几篇文章,很受启发,一篇是腾讯记者采写的原韩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安贤洙《孤独的“叛国”斗士》;一篇是前央视体育(微博)中心老主任马国力的微信;还有一篇是张斌的关于《纽约时报》开辟了采访第四名专栏的微信,让我联想很多:

我们平时经常说:不要只盯着金牌、奖牌,应该更多的宣传冰雪项目的不容易,宣传教练员、运动员们的艰辛付出。可我们在节目中体现出来的却常常是锦标至上,把镜头和鲜花给了更多的成功者。即便是照顾到所谓的“第三世界”,也还仅仅停留在主持人或现场解说员的简单语言上,镜头上即便是有,也只是简单的花絮,一带而过。我们的记者并没有真正从大众的视角去观察、思考,更谈不上人性化了。因而作出了的片子难免肤浅流俗。

记得1994年利勒哈莫尔冬奥会时看了一档美国ABC的节目,讲得是德国一位参加冬奥会越野滑雪的运动员,她丈夫是位山上的护林员,一次外出救险中摔成了残疾,每天拄着拐。这位两个孩子的母亲承担起生活的重担,种菜做饭,背娃下山。冬天她就脚踩滑雪板,替丈夫做护林巡视的工作。有一个镜头,至今留在我的脑海里:那位女子在自家院子里砍柴,伸出手来全是老茧。很显然,告诉你她家冬天的取暖全是由她来负担了。那种生活的气息,贴近的感觉扑面而来,感动着电视机前的每一位观众,甚至今天想起来仍会让我落泪。那时我真的感觉名次已经不重要了(那位德国选手好像是获得了铜牌)这样感人的片子我以为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

其实每个项目能站到领奖台上的就那么几个人,更多的人是为了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体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我们如果能从这样的视角去观察、去思考,去记录,更客观、更真实的展现出体育的内涵,才能带给观众更多他们想要知道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的节目应引发人们的思考,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对体育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唤起大众对体育更大的兴趣和参与。相信要是能拍出那样感人至深的好片子,在冬奥热点期间适时播出,一定会远好于平时的收视,更重要的是能唤起观众心理的共鸣。

今天的电视靠什么维持在媒体中的传统地位?靠版权,比赛第一时间的实况直播;靠清晰,高新电视技术手段的运用,让现场真实的还原;靠深入,靠用心用情的执着和甘于奉献的精神,那就要努力挖掘那些背后的东西。在被新媒体围追堵截的今天,这显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