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走出去”战略和方式亟待反思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政策措施,支持重点主流媒体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虽然,“走出去”战略志在改变“西强东弱”的国际舆论旧格局,但在实际运作中,效果并不明显,这需要我们进行深刻反思。 首先,在认识上“走出去”的提法并不科学。 近些年来,我国提出了“文化走出去”战略,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好,其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不到位,存在较大偏差,导致提法不科学。所谓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其最高境界为“润物细无声”,而我们的“文化走出去”看似声势浩大,但却没有认识到文化传播的本质。而且“文化走出去”会给其他国家一种“文化入侵”的坏印象,进而倍加提防,不仅不能“走出去”,反而适得其反。 其次,自说自话、不说“人”话。 所谓自说自话、不说“人”话,是指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偏好去传播,没有按照受众的偏好去传播;按照自己的话语体系净说自己能够理解的话,而不按照受众的话语体系来说受众能理解的话。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不按照传播规律办事,即以自我为中心不以受众为中心;二是没有实现传播的“本土化”,多采取大而泛之的宏大叙事式传播,不能落地,无针对性,更难取得实效。 第三,缺乏全球思维。 我国传媒业走出去的重要内容是进行国际传播,而国际传播之所以称之为国际,就是要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和思维,而我们当前还仅仅局限于国内文化走出去,而没有采取国际视野和全球格局。 第四,投入严重不足,且投入方式不科学。 一方面,我国虽然在传媒“走出去”方面的资金投入大幅增加,但是投入仍然严重不足,和要实现的目标严重不匹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之前宏大的外宣资金计划很多并没有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有限的资金主要投在中央级新闻单位上,但由于这些媒体缺乏市场化运作能力,导致效果不好。 第五,缺乏科学有效的方式。 主要表现为:一是就文化走出去而走出去,方式太硬;二是实施主体主要集中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缺乏互联网媒体等新型的传播方式;三是不同新闻单位各自为战,尚未形成系统化;四是缺乏有效的地面活动,受众参与度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