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采编学 > 正文

微博新闻场的象征暴力解读

2014-05-06 17:22:10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丁莉  
视频加载中...

摘 要:布尔迪厄的《关于电视》于1996年出版,这本小册子是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电视上批判电视的演讲录。书虽“小”,然而在此书在法国各界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新闻传播领域内引发了一场持续数月的争论。让我们将视角从西方转到东方,由过去转到当下。微博新闻场已经成为现代传媒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试图分析传统新闻媒体的官方微博新闻场的象征暴力特征。

关键词:《关于电视》;象征暴力;微博新闻场

布尔迪厄的《关于电视》是根据1996年3月18日录制的两次电视讲座的内容修改、整理而成,《关于电视》简约易懂,简单地说,这本小册子是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电视上批判电视的演讲录,布尔迪厄以犀利的分析有力地揭露了本应成为民主的非凡工具的电视却蜕变为象征的压迫工具。而在今天的中国社会,电视媒介发展的如火如荼,各种新媒体也乘胜追击,甚至有赶超传统媒体的态势。而在各种媒体平台风光无限的背后,值得我们思考的现象与问题也太多太多。斗转星移,写于20世纪的这本经典著作依然值得我们借鉴于今日的中国媒体环境中。

20世纪,人类文化进入到电子媒介时代,以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社会上兴起一时,就像任何一种新媒介诞生都会受到两种完全不同声音的评判一样,对于电视媒介在民主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分为乐观派和悲观派两大阵营。让我们将视角从西方转到东方,由过去转到当下。自新浪微博2009年在中国正式上线后,对我国的新闻传播行业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根据CNNIC第32次互联网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7.2%,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将聚焦于微博新闻场中的象征暴力的解读。

一、电视行业的职业眼光和内部循环导致的同质化

布尔迪厄认为,在电视新闻场中,人们以对手为参照,做一些自以为能更切中顾客需求的事情。记者在主观上极为看重差异性,但这些差异却掩盖着巨大的相似性。“我当然不反对竞争,我只是注意到记者之间或报纸之间的竞争都置于同样的束缚之下,为同样的民意检测同样的广告客户所左右,这一切都使它们趋于一致……只是消息的排列顺序有点变化。[1]”微博号称实现了新闻的及时化传播,颠覆了信息传播的垄断权,在微博场域内,关注是互动的前提,互动是传播的基础。一个网络信息只有被人关注、形成互动才能传播,才能提高关注度。关注度和粉丝量一直都是传统媒体官微衡量自身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微博场域内如何吸引大批的粉丝?传统媒体官微的吸引力主要方面是源于其现实影响力,如2012年7月22日凌晨4时58分,账号@人民日报在新浪微博正式上线后,当天22时30分时,粉丝量即有42180人,转发60354条、评论8591条。而其内容如何则是维持粉丝量增长的关键。

一个热门话题的产生往往是各大官微互相借鉴的结果。往往一个传统媒体的官微所关注的媒体类官微最多,对媒体官微来说,浏览其他家媒体的官微是每日的必备课,如果一条微博被某家或某几家官微所转发,另一家媒体的官微也会认为自己应该加以转发,即是认为此条微博毫无价值,无足轻重。所以微博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些拥有巨大转发量和评论的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的所谓的热门微博,如网友@墨一只为哄妹妹吃青菜,发布微博请求网友帮忙上“百度知道”回答她的提问“灰霾中毒了怎么办。”截至10日16时,该微博已被疯转近12万次,“百度知道”上出现逾600页、1.6万条回复。“吃青菜”更登上微博热门话题第一名,讨论量超700万。还有更多的微博流行语“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待我长发及腰、XX娶我可好?”等。

二、“公共汽车”式新闻事件泛滥成灾

布尔迪厄指出,“象征暴力是一种通过施行者与承受者的合谋和默契而施加的一种暴力,通常双方都意识不到自己在施行或在承受。[1]”布尔迪厄发现,收视率对电视的直接作用是对轰动的、耸人听闻东西的追求于是最有收视率效果的社会新闻取代了电视的文化品位和政治功能。这一方面导致了电视对现实事件的选择和排斥,另一方面又必然把各种信息依照社会新闻的模式处理和表现。这一做法的直接后果乃是信息垄断和排斥,因为大多数人是通过电视来接收信息,当受众整天沉浸在电视所提供的令人应接不暇的社会新闻中时,本应成为民主工具的电视正在不知不觉中将受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一些没有政治后果的事件中去。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布尔迪厄还剖析了它的另一面:把非政治事件政治化,电视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日常琐事转化成某种政治伦理意义,激发起公众的负面感情,如种族歧视、排外主义等。

在微博新闻场中,因为其信息的裂变式传播的巨大威力与速度,更是让传统媒体的官微发布信息时谨慎有加,特别是对能引起巨大轰动的政治类新闻的避免,转向涉及各种生活、自然、动物、科技等软新闻,各种心灵鸡汤式语录在微博新闻场泛滥成灾。@人民日报的“你好,明天”的晚安帖栏目、@新华视点创设了“子夜微评”的晚安帖栏目、@新华社中国网事的“你好,中国”,@新周刊“深夜读书”的微博栏目等等。这类心灵鸡汤类的软新闻文字或是具有励志性、或是具有安抚性,其转发量和评论量非常之高,这既切合了不引发大规模的公众讨论的目的,又起到了吸引并维持大批粉丝的功能,对传统媒体的官微来说是最好不过的选择了,我们不否认这类软新闻的必要性,首先这类便民信息是有很大的需求空间的,这些心灵鸡汤多摘自经典书籍、电影和网络文学,能够提供给公众一定的知识和安抚情绪的作用;同时,传统媒体的官微需要走亲民路线,需要在话语表达、内容传播和风格等方面的颠覆,其目的是更加贴近网民的“口味”,增强亲和力,拉近与市民的距离,吸引更多“眼球”,增强传播效果。然而,如果传统新闻媒体的官微将这些软新闻当做自己的主打策略,便是把公众宝贵的时间都献给了这些“公共汽车”式新闻,麻痹他们本想通过微博参与政治的雄心,将他们淹没在一堆华美、无病呻吟的文字之中而被排斥在为行使民主权利应该掌握的重要信息之外,中国新闻媒体的官微上充斥着与社会政治及公共事务无关的内容。在迎合受众的表面之下,中国大众传媒在新媒体环境之下正走向进一步的自我审查,而公众也很难从中发现这种施加在自己身上的“象征暴力”。

传统新闻媒体官微作为传统媒体线上的延伸,是代表着自身的品牌与形象,正如布尔迪厄所说的,电视本应是成为民主的非凡工具,但却脱变为象征的压迫性工具。当我们将目光转到今天的传媒环境,以微博为主导的新媒体在兴起时即引起一阵狂欢,乐观者认为微博是舆论的春天。在中国语境下,乐观派看好微博的论点可总结如下:微博问政让民意不再边缘化;微博让草根媒体获得力量;微博发言人制度打通了“上”与“下”的壁垒,还有某新浪作家在微博写道:“部分新闻自由,已在微博实现了。[2]”而这种心灵鸡汤类信息的泛滥与公众对微博场的狂欢与期许很明显是不相符的。公众对传统媒体官微的关注更多是希望能关注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希望能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其中,微博新闻场不能偏离新闻这个主题,“用导向正确、及时准确、贴近百姓的新闻传播,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雅俗共赏的广播电视节目,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信息和文化娱乐需求,这才是中国新闻业发展的根本所在。[3]”这不仅是对电视台,更是对所有的媒体包括微博这种新媒体的要求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