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采编学 > 正文

如何“勘探”基层改革新闻“金矿” 深入采访勤于思考

2014-05-13 10:42:40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作者:   
视频加载中...

赵建 李巍

核心阅读

在基层的采访中,有些记者“水过地皮湿”,了解得多是表面的东西;有些只是跟着当地政府规划好的行程采访,找不到符合国家改革精神的内容;甚至有些摄影、摄像记者“导演”新闻事件。在基层转了一圈,很多人充其量也就捉到了一两只“虾”,没有看到“蛟龙”。

记者要“勘探”出基层真正的改革“金矿”,必须深入到基层中。有些层面的改革,基层做得好但不一定说得出,这就需要多问、多聊。

一直以来,基层是改革的重要战场。很多成功的制度创新,便是由基层群众和干部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摸索、创造出来的。实际上,很多基层的改革实践也很好地与顶层设计遥相呼应,共同凝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在此背景下,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应该用合理的方法“勘探”出基层改革“金矿”,并用真实鲜活的笔法和新闻事实,介绍基层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经验新探索,为改革发展助力。

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

去年年底以来,一些媒体策划和实施了“走基层·改革”“新春走基层·身边改革事”“三中全会精神在基层”等反映基层如何进行改革的系列报道,社会效果很好。不过,少数记者对于到基层到底写什么并不明白。

在这样的情况下,记者即使对当地群众和干部职工进行了深入采访,但回到办公桌后,脑子里还是一团“糨糊”,一时无从下笔,而且容易陷入误区。

挖掘基层成功的改革经验,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比如,有些记者到基层后,写的是送技术到大棚、送年货到群众手中等稿件。虽然写得朴实、鲜活、接地气,有现场、有人物,但从改革角度看却是“不痛不痒”。

很多情况下,基层一些所谓的成功改革不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甚至违反法律法规,或者仅仅是一些个案,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样的改革如果推广,可能造成恶劣影响。

要避开上述误区,需要一个“灵魂”作为统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为改革指明了方向,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纲”。纲举才能目张。记者到基层采访,首先要深入学习好、领会好全会精神。以此为指导,到了基层就不会不明白究竟要写什么东西,也不会迈进与国家政策背道而驰的改革“雷区”。

由此,记者下基层应该报道的改革是,基层探索的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好经验。

笔者近日有幸参与了《河北日报》“三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五支报道小分队中的一支。在对旭阳集团采访过程中发现了其科技政策的新变化。原来,集团下属的研究中心技术人员的薪酬和科研经费由集团出,研究中心向集团免费提供技术;2013年开始,研究中心脱离集团的温暖怀抱“下海”了,开始自负盈亏,无论向谁提供技术都收费。

这样做,有利于激发研究中心搞科研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研究中心和旭阳集团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而且,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的设计。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激发了研究中心的活力:截至2013年年底,累计技术转让的收入达5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