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摘 要:深度报道,按照《新闻学大词典》的解释,就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的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目前,深度报道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的重要新闻报道形式。然而,自媒体时代,微博以其短小精悍的语言已经成为了重要的信息发布平台。传统媒体也开始顺应趋势纷纷加入了微博发布的行列,所以将微博发布与深度报道相结合成为了目前深度报道新趋势。本文拟从微博与深度报道的互补性,如何利用微博进行深度报道两个方面试分析如何发挥微博优势进行深度报道。 关键词:微博;深度报道;互补性 一、微博与深度报道的互补性 (一)信息碎片化与整合性 信息碎片化,是微博的一个重要特性。微博是一种新型的交流方式,具有“简、短、快”的特点,呈现出多元化、碎片化的趋势[1]。每条微博文本被限定在140个字符以内,因此微博内容大多是不成系统的琐碎信息,既有生活中的唠叨、抱怨也有对人和事的感慨和抒怀。再加上微博手机客户端的出现,使微博发布更加快捷简单,极大地促使微博信息量增长。这种信息量的增长一方面导致了无用信息的泛滥,很多信息根本不具备微博的4A元素,即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2],人们在海量信息面前很难筛选出有价值内容。另一方面,信息量增长也改变受众信息接收习惯,造成受众“浅阅读”习惯养成。同时,微博碎片化特性也使微博管理员进行议程设置难度大大增加,传统的议程设置手段已经无法有效地引导整合信息。 公众对微博的喜爱,并不代表公众不需要深入全面的报道。公众对信息的需求不仅仅是及时,也需要深度。深度报道对信息的整合性很好的弥补了微博信息碎片化的弊端。尤其在一些重大事件报道上,大多数公众并非信息的发布者,更多扮演的是信息接收者角色。因此,这些受众并不满足于获取简单的信息片段,而是需要权威媒体及时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整合,对事件的发生发展、意义影响进行全面深入剖析。微博信息碎片化特性使它无法全面深入传递信息。即使人们连续发布微博用“微博直播”的方式来弥补信息碎片化缺陷,但70字内容限制依旧难以酣畅淋漓表达见解和看法,甚至容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化结论。在这种矛盾下,探索出一条利用微博进行深度报道的方式,既可以消减信息碎片化带来的问题,也可以使深度报道得到最大的社会效果。须知,深度报道并非专属于传统媒体,深度报道也不等于长篇大论。 (二)“去中心化”与权威性 微博触发了公共舆论场生成,每个人由过去的受者变成传者,每个公众都可以在微博上针对某事某人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因此,微博具有很强的个人观点性,微博中“去中心化”特点越来越突出。 在精英集团把持传统媒体话语权的当下,作为自媒体的微博充分满足了公众的愿望表达。话语权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每个网民都有公开发表见解的机会。因此,微博成为草根阶层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评论和转发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倾向,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在微博上只要观点够新、够独特,不管是一个词还是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微博热议的话题,获得极高的关注度。但是,由于受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信息量获取等条件所限,草根阶层的参与往往带有盲从性。从众心理和群体压力造成网民丧失思考判断的意识和能力,只是用直观感觉和感受来评判是非。因此,即使微博存在着一定的“自净”能力,有着还原真相的可能,但是,这种聚合产生的消息并不能让公众完全的信服,在遇到重大的事件和大讨论时,人们还是希望“中心”的回归,从而获得最权威的信息发布和报道,这个时候深度报道的权威性优势便显露无疑。 深度报道具有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它对事件真相的还原以及对社会意义的探索两个方面。首先,深度报道通过深入调查,细致分析判断探索真相,为广大受众呈现出一篇全面、客观、真实、深入的调查报道,起到了摒弃信息死角,平息争论,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其次,通过深度报道的解释、揭露、警示、预测等功能,深度报道能够以小见大对社会或制度进行反思,让人们看到个案背后存在的普遍性和深层原因,体现普遍的社会诉求,正确引导舆论。 综上所述,深度报道的整合性和权威性与当前强大的媒体“碎片化”和“去中心化”趋势进行着积极的抗衡。在微博这一新媒体中,深度报道依然要保持着完整、独立、理性的姿态,冷静地与消费主义和娱乐化划清界限,维护着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实现着意义生成的媒介诉求[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