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闻报道文采飞扬 ——论新闻的文学化写作 朱雅秀 近年来,一些文学性较强的报告文学、特写、口述实录等作品,往往令读者耳目一新,不但抓住了读者眼球,而且提升了新闻的可读性。可以说,新闻的文学化写作冲破了传统新闻报道观念和写作手法的藩篱,为新闻写作开创了一片新天地。以下笔者结合平时的读报体会,以《福建日报》的文章为例,对此进行一些探讨。新闻可以与文学“联姻” 新闻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新鲜、及时。其中,真实是新闻的灵魂,也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传统的新闻写作,因重视真实性而一味地陈述事实,难免枯燥,使人们对新闻作品的印象停留事件上,不能产生触动人心的力量,没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著名学者梁衡先生说:“新闻如饭,文学如酒。”新闻求快,要求用最快的速度写出读者最想知道的东西;文学求美,追求用艺术的手法写出震撼人心的文字。前者追求时效,难免粗糙;后者追求审美,就会精致。所以,梁衡先生认为:“我们如果能在新闻中尽量用一点文学手法,这消息、通讯就虽不是小说胜似小说,读者在读真事、新事时竟同时得到艺术,这个新闻就有个性了。”他强调的是可以借鉴一些文学手法来写作新闻。 当然,真实性是新闻的基础,文学性是基于真实性之上的深加工。在坚持事实真实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加一些文学色彩,将许多原本极为枯燥的新闻素材变得有血有肉,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福建日报》2013年4月11日一版新闻《建美丽乡村,从垃圾分类开始》中写道:“在家分拣垃圾,是今年初以来径仑村农户王土改每天的‘必修课’。从前,家里的垃圾是房前屋后‘自由行’;如今,它们统一听从王土改的指挥,合并同类项后,再‘组团’踏上良性循环再利用之旅。”这些文学化的语言,使“垃圾分类”这一平常的新闻事件变得生动形象,作品也鲜活起来。 事实表明,新闻与文学是可以“联姻”的。在新闻写作中将真实性与文学性“嫁接”,会使新闻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借鉴文学手法写新闻 新闻的文学化写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将新闻报道写得文采飞扬、有血有肉,新闻工作者必须努力加强文学修养,在长期写作实践中不断磨炼。这就需要作者广泛涉猎中外文学作品,厚积薄发,从文学中吸取养分,给新闻报道增色生辉。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新闻的文学化写作: 一是多用动词。为了使新闻报道更加准确、简洁,应注意语言的锤炼,精心选择最富表现力的动词。例如《福建日报》2013年6月5日第5版通讯《母亲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中写道:“出院后到2011年7月,蓝木秀每天用轮椅推儿子出门锻炼;2011年至今,上午到汀州医院康复室,下午搀扶儿子到广场。刚开始到汀州医院接受康复治疗时,赖松斌的一只脚还无法移动,蓝木秀就用皮带绑在儿子的这只脚上,走一步,提一下,一步一步提着、搀着,扶他上楼。晚上,为了照顾儿子,蓝木秀睡在他床上,一发觉儿子的脚蜷缩起来,母亲就轻轻地把他的脚拉直,每晚都要醒来好几次。” 二是妙用修辞。常用的文学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排比、象征、铺垫、照应等。在新闻写作时,如果能加以巧妙运用,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使作品可读性大为增强。比如《福建日报》今年4月1日第9版通讯《以文学的名义在鲁院相遇》开篇写道: “这十几天,我们学员都得到了一枚种子,饱满,新鲜。它是一种启迪,是一种力量,是一种信心,是一种鼓舞,我们带回家去,种在书桌上,不断浇灌,用心呵护,日子久了,定能开出美丽的花,为福建文学花园再添一抹春的色泽。”作者巧妙运用比喻修辞,以“种子”比喻心中的文学信念,形象生动,富于美感,读来亲切感人。 三是借鉴散文表现手法。借鉴散文笔法写作新闻,可以使新闻报道体现出灵活多变的散文风格,使作品字里行间散发出动人的情愫。例如今年6月10日第9版《农业文化遗产保存的不只是记忆》中写道:“荷花是花中君子。‘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是古人之幸事,同样,赏荷花也是现代人‘诗意地栖居’的追求之一。霞浦的一块滩涂可以让摄影发烧友快门频闪,建宁的一池荷花又怎能不叫人的情思迸发?由休闲观光延伸到养生、养老、禅修等相关产业。建莲产业发展的空间、潜力很大。如今,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开通,建宁完全可以通过一朵荷花不负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运用比喻、引用、比较等修辞,从而赋予文字以感情色彩,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了艺术感染力。 四是用故事化叙事。在尊重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借鉴文学的写作技法,用故事讲述新闻,把现实生活中主题严肃的新闻进行通俗化表现,可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但是,必须处理好真实性与故事性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两个关系。 新闻的文学化写作应注意什么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能因追求文学性而影响真实性。因此,新闻的文学化写作不能违背新闻本身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否则,就失去了新闻的本质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区别几个关键点:在本质上,新闻是信息而文学是艺术;在功能上,新闻重传播而文学重审美;在选材上,新闻以事实为主而文学艺术以情感为主;在视点上,新闻重社会效果而文学重心灵震撼。 具体地说, 新闻的文学化写作必须尊重事实、把握尺度、适度应用、避免偏差,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握好环境渲染的度。在进行新闻写作的时候,为了突出主题,进行铺垫,对环境的渲染是必不可少,但作者在操作过程中应分清主次轻重,过多的渲染往往喧宾夺主,掩盖了新闻报道本质内容的表达。 二是把握好体裁与散文化写作的度。一般而言,较大的新闻事件报道及新闻人物叙写的题材更适合于借鉴文学手法,使这类报道更有空间感和时间感,使读者通过某一新闻事件能看到更多的东西。不过,过多的讲究形式是不可取的,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三是把握好心理的度。对于一个新闻人物的描写,为了更好地突出新闻人物的个性精神,对新闻人物的心理描写应合情合理,而且应当是通过询问当事人在作者笔下转述出来,绝不能凭空想象,哪怕是合理想象,新闻写作也不允许。同时,记者在叙写新闻事件及新闻人物的同时,往往也会将自己的心理呈现于读者面前,在这种主观的以第一人称出现的心理写作中,写作者同样需要把握好度。 总之,新闻是以传播信息为己任的,我们必须始终把新闻价值放在第一位。在坚持真实性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文学手法来进行新闻写作,才能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作者单位:福建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
- 2014-06-23《福建新闻界》2014年第5-6期
- 2014-05-26《福建新闻界》2014年第3-4期
- 2014-03-25《福建新闻界》2014年第2期
- 2014-02-19《福建新闻界》2014年第1期
- 2013-10-20《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10期
- 2014-02-20《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