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4年第7-8期
m.folksfolks.com 2014-09-10 16:25:39 来源:福建记协 责任编辑:邓宇虹    我来说两句

盯紧“中国大妈”做财经新闻

孙春燕

许多财经记者遭遇过这样的难题:费尽心思写出来的财经新闻,却不讨好,读者不喜欢。

财经新闻,可以说是都市类媒体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不只新记者,不少工作多年的老记者也常头疼,经济专业科班出身,却也做不好财经新闻。

都市类媒体如何啃好这块“硬骨头”,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其中最核心的便是要盯紧“中国大妈”。

  “中国大妈”这个名称,这两年很火。一年前,她们因抄底黄金而一战闻名,被外媒称为“影响全球黄金市场的一支生力军”,《华尔街日报》甚至专门创造了“dama”一词,来形容中国大妈对黄金市场的影响。

有人觉得,“中国大妈”是个贬义词,形容一群有钱又跟风的中年妇女。但笔者认为,“中国大妈”却是财经新闻人的“宝贝”,从四个方面入手盯牢这个群体,做出来的财经新闻一定能突破从前的生硬形象,更可读、更好看、更民生。跟牢“中国大妈”来选题

如何选题,是困扰很多财经新闻人的第一道槛。

都市类媒体的财经新闻和专业财经媒体的新闻,有着极大差别。都市类媒体面对的是最广大的、不懂财经知识的普通受众,对于这类群体,到底什么样的题材他们才喜欢?笔者认为,可以跟牢“中国大妈”来选题。

“中国大妈”往往掌握着一个家庭的财政大权,她们要负责一个家庭最细微的日常开支,她们手里也掌握着这个家庭的余钱,是投资的主力军。因此,“中国大妈”关注的内容就是财经新闻应该关注的,从一个家庭的柴米油盐一颗葱蒜的价格,到楼市股票黄金期货。

从“蒜你狠”到“豆你玩”,再到“姜你军”,葱蒜生姜的价格疯涨,这些就是“中国大妈”每天关注的具体而微的琐事,而这样的财经新闻一点都“不掉价”,反而相当的贴近读者,非常可读。

“中国大妈”疯狂炒金、“中国大妈”炒金被套、“中国大妈”转战比特币……撇开菜篮子,这个群体关注的投资理财问题,关注的楼市车市股市黄金期货等等,这些财经新闻,同样吸引眼球,贴近受众。报道要让“中国大妈”看懂

财经新闻“天生很生硬”。由于它对信息的严谨度、可靠性、精确度要求很高,因此这类新闻往往很容易就陷入“太专业”“太宏观”“太枯燥晦涩”的尴尬境地。对于都市类媒体,这些却是“硬伤”,它会让读者完全失去阅读的兴趣和欲望,甚至看了半天“不知所言”。

笔者认为,要避免这个问题,每个财经新闻人都应该把自己放在“中国大妈”的位置和角度,让报道变得通俗生动,要让“中国大妈”看懂。

宏观的、趋势性的、抽象的,还有各种复杂的统计数字,如果一篇财经新闻里都充斥着这些内容,别说读者看不下去,作者自己也都看不下去。一篇好的财经报道,就要让一个完全不懂财经知识的人也能轻松看懂。“中国大妈”中,有一大部分是家庭主妇,真正好的财经新闻就要让这个群体也能够轻松看明白。

在写作方法上,可以多采用举具体实例的方式,让繁琐复杂的经济数字变成生动的生活案例。简单说,就是多为读者算算账。服务“中国大妈” 财经也要民生

一些新人常常把财经新闻和“高大上”等同起来,觉得只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财经新闻才有分量。事实上,这个认识相当错误。原本就相对枯燥的财经新闻反而更要“接地气”。

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发扬“走转改”精神,落实“三贴近”要求,这不是一句口号。财经新闻同样要有“三贴近”的思路,贴近民生,服务民生,从而才能实现财经“硬新闻”的民生“软着陆”。

都市类媒体的财经新闻如何才能贴近民生?笔者认为,很关键的一点便是,财经新闻人无论是在前期的采访、中期的写作,还是后期的编辑,都应该紧紧围绕“服务”一词,打好服务牌。

服务的对象是谁?不是专业的财经人士,而是最普通的广大读者,也就是“中国大妈”这一类人群。“中国大妈”炒黄金,随后又频频现身比特币江湖,绝大多数的“大妈”并不懂它们背后复杂的东西,唯一的目的就是想赚钱。这正代表了很大一部分阅读财经新闻的普通受众,他们并不精通投资理财,他们看报纸看财经新闻,为的就是想知道怎样能省钱,怎样能赚钱。

笔者认为,都市类媒体的财经新闻,不应该脱离群众,应该“接地气”的告诉这些受众如何投资理财,如何省钱赚钱。小到菜篮子,什么菜涨价了,什么菜降价了,最民生的物价的起起伏伏;大到楼市最新动向,一项财经政策的出台会对市民的钱袋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再到可以如何投资理财,一些成功生意人的赚钱经验……只有真正贴近民生,服务大众,财经新闻才有生命力。见微知著 看透“中国大妈”背后

“中国大妈”是这两年的一个热词,她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投资理财有关。作为优秀的财经新闻人,不仅要关注“中国大妈”的财经动向,更要关注这个群体背后的经济现象。

所谓见微知著,不仅报道“中国大妈”炒楼炒金这个现象,更要学会分析,进一步看透这背后的问题。如此的财经新闻,才能更胜一筹,更有深度。

比如海峡导报2013年终的一组系列报道,便如层层剥笋一般,透过一个经济现象关注背后。去年末,厦门出现“关店潮”,不仅街边小店,就连一些大型商场也扛不住了,纷纷关门。对于这个经济现象,海峡导报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继续深挖“关店潮”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店租凶猛。报道并没有因此停止,更进一步深挖——难坏商家的凶猛店租,到底谁之过,并揭秘四大“凶手”。报道到这一步,还没有结束,最后还有支招——与其等死不如谋变,为商家支出三招,帮助破解难题。这组财经报道便很成功,现象到分析再到对策出路,如此的财经新闻才有看头。 (作者单位:海峡导报)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