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动向 > 正文

怎样推进网购打假:聚焦淘宝“叫板”工商总局

2015-01-29 11:38:29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新华网杭州1月28日电(记者张遥、屈凌燕)淘宝与国家工商总局之间关于网上售假的交锋,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工商监测结果显示淘宝网正品率仅为37%、存在五大问题,而淘宝质疑监管方“程序失当、情绪执法”,并表示对监管人员提出投诉。

网上假货到底有多少?该如何织网打击网络售假?“新华视点”记者对此进行了追踪。

两大争议点引人关注

23日,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显示,淘宝网的样本数量分布最多,但其正品率最低,仅为37.25%。报告一经披露,有关“国内最大的购物网站六成是假货”的消息很快传开。

对此,淘宝网官方微博27日发布了以淘宝员工名义写的一封公开信《一个80后淘宝网运营小二心声》,质疑监管部门的抽检存在问题。

就在这封公开信发布的当晚,工商总局在官方网站针对监测报告作出回应,称工商总局网监司“一直秉承依法行政的原则开展网络市场监管执法工作”。

梳理争议点,主要内容有二:

一是关于抽检主体、抽检程序、抽检样本数。工商总局称该定向监测系委托中国消费者协会展开。但淘宝认为,中消协不具备抽检主体资质;将淘宝这类拥有数百万开店者的C2C平台与自营的B2C商家放在同一维度比较,“如果不是疏忽,那么必定是故意”;淘宝方面称,许多卖家并没有收到抽检结果通知,也没有告知当事人有申请复检的权利,就直接向社会公开,属于程序失当。

二是“正品”如何界定。工商总局在报告中注明,“统一将假冒伪劣产品、翻新产品、非授权正规渠道,含量与宣传不符产品、无3C认证,非中国大陆地区官方正品、不符合《消费品使用说明 化妆品通用标签》要求产品等均列为非正品”。淘宝对此称,非授权渠道不等于非正品,不是所有的品牌都拥有从出厂到销售最后一环的完整授权体系。

联手打假才是正道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认为,对于淘宝与工商总局的这场交锋,首先应当明确一点--抽检结果的正品率只能对应样品去衡量,不能直接推而广之用来衡量所有的商品。“不能画等号,但不排除有正相关性。”

抛开关于抽检程序的质疑,近年来关于网购打假、网络售假的争议不断,此次交锋中,工商部门和淘宝对于“正品”的界定也出现了争议,那么什么样的商品属于“假货”?对此,有待作出更加科学明确的界定。

淘宝网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称,目前淘宝上大约有10亿件商品,平台对假货有一套事前、事中、事后监管追查流程。比如事前监管中对商品关键词会进行审核,商品如果带有“高仿”,则无法上架。在原有的打假体系基础上,淘宝28日宣布成立300人“打假特战营”,专职助线下打假,假货信息第一时间提请执法部门处理。

综合记者多方采访情况,从监管部门抽检结果进行比对,可以进一步看清网上假冒伪劣产品的端倪。2014年“双十一”网购节前夕,质检总局公布对5大类14种电子商务产品的专项抽查,合格率仅为73.9%,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值得注意的是,质检总局这次抽检采取“神秘买家”方式,从天猫、京东、苏宁、亚马逊、当当、1号店、凡客等正规、大型电商平台抽取。质检总局当时还通报了5起电商产品打假案,这些不合格产品多通过“天猫”“京东”或“1号店”电商平台对外销售,而这些平台都自称“不销售假冒伪劣”。

“网购快速发展促进消费、拉动经济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企业和监管部门的态度应该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对待结果,不要产生对抗情绪。”邱宝昌说。

专家认为,个别商家确实利用了网络平台跨地域、跨时空的特点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甚至利用技术手段制造虚假评价,但平台和监管部门在这件事情上的目的是一致的,应当联手打假。

加快建立执法机构与电商平台协同打假机制

电子商务以惊人的速度将我国推上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的宝座。但与此同时,部分电商产品质量低劣、假货泛滥、销售欺诈、维权艰难等问题十分突出,网购投诉率居高不下,电商发展遭遇“成长的烦恼”。

记者调查了解到,为履行好线上打假职责、促进电商健康发展,近两年各地探索了一些符合互联网潮流的电商产品打假手段。

除了工商、消费者保护组织之外,以往负责生产段产品质量的质监部门,也把监管从“线下”拓展到了“线上”。2013年底国家质检总局在杭州成立了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风险监测中心和电子商务产品质量12365投诉举报处置指挥中心。电商处置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他们的信息来源有三个:网民举报、神秘买家买样和日常性网络分析监管。

网购平台也有一些探索。淘宝方面举例称,有人专门收购倒卖身份证信息用来开店,淘宝的开店身份验证逐步升级,要求拿着银行卡、身份证以及一份当天当地的报纸拍照上传。阿里巴巴在专职打假团队之外,全国招募志愿者做“神秘买手”,买下商品转包再寄回淘宝送第三方检测,这样的包裹一年有20000多个。

尽管如此,电子商务产品的监管现状与消费者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一是电商平台掌握着有关卖家、售假、投诉等大数据,执法部门线上打击面临“技术壁垒”。

国家质检总局电子商务产品质量12365投诉举报处置指挥中心负责人赵哲波说,在淘宝和亚马逊等开店的店家,产品质量好不好、有哪些投诉,处理情况怎么样,消费者无法知晓。因为这些核心数据都掌握在电商手里,且不对外公开,信息不透明,就会掩盖很多问题。与线下产品监督抽查相比,电商产品监督存在抽样和追溯“两头难”,加之卖家多、变动快,调查取证异常困难。

专家提出,电商打假涉及质检、工商、公安、通信等多个部门以及电商平台,当前部门协同、电商平台与执法机构协作的打假机制仍待建立。一些受访者认为,当前由于各职能部门所处角色不同,协作打假尚处在探索阶段,加之市场监管机构职能改革进展不一,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线上打假进展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