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动向 > 正文

提高影像素养的紧迫性

2015-07-05 22:06:05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培养公众的影像素养,需要让公众接近、了解、欣赏人类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这样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影像品味,丰富公众的欣赏趣味,形成准确的艺术鉴别力

什么叫做影像素养?欣赏文学要具备文学素养,欣赏影像也要具备影像素养;培养文学素养,需要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而培养公众的影像素养,同样需要让公众接近、了解、欣赏人类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这样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影像品味,丰富公众的欣赏趣味,形成准确的艺术鉴别力。

自影视技术诞生以来,尤其是近几年互联网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影像在整个文化格局中的比重不断增大,这一事实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公众影像素养的提升,它直接关系到中国电影的艺术进化和产业开拓。

艺术电影在今天市场上的尴尬处境,让人明显感受到提高观众影像素养的紧迫性。前一段时间,颇受好评的王小帅导演作品《闯入者》排片率极低,引起电影界乃至整个社会对艺术片生存的关注。不久前,侯孝贤凭借《刺客聂隐娘》斩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在电影业界收获的不仅是祝贺与掌声,也有随之弥漫而来的一种忧虑情绪:这部投入巨大、不拘泥于商业俗套、节奏缓慢、只有几十句古汉语台词的电影将收获怎样的市场反馈?

像《闯入者》《刺客聂隐娘》这样颇有艺术抱负和艺术含量的作品,一旦面对今天的电影市场,似乎一下子变得不受待见。这与某些劣质商业电影部部畅销一样,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社会整体的影像素养还存在较大的短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一味重视票房的收获,而观众的影像素养没有得到向上的积蓄提高,多元化的市场细分就难以实现,未来国产电影的拓展空间必然受到局限。

当然,一个社会的影像素养,和文学素养、音乐素养一样,不是凭空产生的,一方面它需要跟随整个社会的影像产业共同成长,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通过大量电影作品的观看积累,以及各种电影知识、信息的融会贯通,观众会渐渐不再满足于某种单一的电影形态,而逐步大开眼界,拥抱具有多元文化气质的电影作品。另一方面,则需要从公共文化和公共教育的角度进行有意识地培养。

要进行公众的影像素养建设,大城市的方法通常是组建与商业影院平行发展的艺术影院(或艺术院线)、举办影展活动。比如,北京、上海都分布着林林总总的各类艺术机构,并有大型公众电影节的成功实践,因此观影群体的素养提升和分众化已经在潜移默化间逐渐形成。而这些经验短时期内是无法在中小城市进行复制的。要提高中小城市观众群体的影像素养,一方面有赖于主流观影形式和互联网电影文化的自然带动,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适当的政策倾斜以及借助市场化手段打造新型艺术电影消费机制,比如在电商资金的支持下,实现跨地区的“虚拟艺术院线”或“迷你艺术电影联盟”的建立,支持艺术电影和经典电影的长线放映,从而让商业院线不再成为某些优秀电影的“鬼门关”。

从更根本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公众影像素养的提升需要让电影像语文、数学、外语那样,纳入基本国民教育的体系。推动电影进入校园,设置分层级的电影课程,这对基本实现电教化和多媒体化的学校来说并非难事,而且已在欧美有了十分成功的实践。

今天,我们乐观地看到,中国电影市场日趋繁荣,甚至未来五年票房可能超过北美,但是仅仅作为一个庞大的“票仓”并不值得骄傲,因为这个市场并不必然属于中国电影人。只有着眼于公众影像素养的提高,中国电影事业的健康发展才更有保障,而这也正是电影作为文化产品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