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党报新媒体如何“经营”教育资源 谢薇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纸媒的采编、发行、经营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作为一家地市级党报媒体,如何利用自身优势、依托新闻资源,谋求和新媒体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党报创新转型、融合发展的一个突破口。近年来,福州日报充分利用党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深度挖掘教育新闻资源,通过举办各类教育活动、发展小记者、成立工作室,进一步细分市场、服务受众、打造品牌,实现了传统媒体社交化、服务型、互动性的有力转型,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加速融合的同时,进一步延伸拓展了党报的影响力。 坚守重培育 重塑影响力 教育,对于媒体来说,不仅是新闻,更是资源。只要吸引住孩子,就能留住家长,进而搭建起媒体和家庭的沟通桥梁。 长期以来,福州日报就十分注重通过教育资源,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不断拓展党报的影响力。成立于2010年暑假的福州日报小记者团,依托福州日报的《闽江潮》、《心海岸》、《教苑》、《作文园地》等版面,定期发布小记者文章,并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小记者社会实践和辅导讲座。5年多以来,福州日报充分运用党报的优势资源,为小记者们组织了上百场走向户外、接触社会、增长见识的实践活动,涵盖经济、文化、生态民生和志愿服务等。历经多年的坚守和培育,日报已经形成了一批文学素养较强、品牌忠诚度较高、队伍相对固定的优秀学生通讯团队,为教育资源的深度挖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围绕“重塑影响力、变现影响力”的目标,福州日报提出了打好“巩固主阵地、抢占制高点、增强服务性”三大战役的目标。筹建教育工作室,是为“增加服务性”之战而进行的重要改革举措之一,也是报纸转型发展、重塑影响力的突破口。 经过认真筹划和运作,今年6月,福州日报教育工作室应运而生,整合教育专刊、副刊的资源优势,打造活动策划、执行运作、经济效益相协调促进的灵活工作室。开设了小记者团专用的微信公众号平台“福州教育新时空”,每天推出小记者视线,中高招资讯,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拥有了1000余名“粉丝”。同时,给福州日报官方微博带来不少“粉丝”,真正实现报网线上线下的互动。如今小记者活动变得日益多样化,不仅活动内容更加丰富,而且“玩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民生、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新闻资源,还建立了十余个小记者的实践基地。统一的装备、丰富的活动、品牌的影响,让小记者活动得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的认可,小记者团队的规模快速壮大,目前已发展到1000多人,所涉及的学校达近百所。 抡好“三板斧” 抢占制高点 在短短的时间内,教育工作室之所以能取得不俗的成绩。除了本报长期在教育领域的坚守、培育和沉淀之外,还及时把握住了媒体融合发展大背景,通过活动、服务和品牌,不断增强了报纸与读者的互动和黏性。 ——以活动聚人心,提升竞争力。据调查,吸引1个孩子,就能凝聚3个以上家庭的关注。在全媒体用户至上的时代,小记者活动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往往能实现媒体影响力的“叠加效应”。细观榕城的媒体,大家不难发现,小记者的团队和活动不在少数。与同城的小记者活动相比,本报的小记者活动筹划严密、内容“高大上”,搭建起了小记者学习新闻、实践新闻、拓展能力的新舞台,迅速在同类活动中“脱颖而出”。比如,本报小记者活动的经济建设系列,参观30万吨巨轮,走访小神龙表业、朗宇环保等“创新驱动 福州智造”企业,触摸福州市的经济发展脉搏;文化产业系列中小记者学打肉燕,制作植物标本,了解永泰古民居文化,以及走进福建博物院、福州规划馆等;生态榕城系列中,小记者们探访了城市“榕最美栈道”、化身茶农到春伦小记者实践基地采茶、融入自然零距离体验高山孕育的百年茶油文化;民生工程系列的走进市气象局、市自来水公司看闽江水如何变成饮用水,走进福建省血液中心、医院等,了解血液采集、运动损伤的救护常识……都深受好评。 去年的5月18日,本报首个小记者实践基地落户春伦生态茶园,同年12月,福州日报小记者实践基地在永泰胜华农业科技公司的茶油生产基地挂牌,小记者活动逐步形成了媒体策划活动、家庭参与活动、基地配合活动的机制,“小记者 大视野”系列活动也给一向“高高在上”的党报,带来更多“接地气”的亲和力。在用户至上的时代,小记者活动进一步拓展了福州日报在年轻家庭中影响力,在互联网时代增强了优质读者的黏性,架起了报社与读者互动共赢的桥梁,在提升媒体竞争力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以服务争市场,变现“影响力”。教育事关千家万户。尤其是在全媒体时代,服务和互动是教育的生命线。在微信上“乌山君”出高考试题,让网友重返高考时代;在网上,考后第一时间家长就能看到名师点评试卷的直播视频;打开微博就能马上知道福州中、高考考场上发生了哪些奇闻轶事…… 在今年的中高考报道中,福州日报全媒体播报首次“火力全开”,传统采编记者和全媒体记者紧密配合,除了原有的纸媒中、高考特刊外,还利用福州新闻网、福州日报官微、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平台,进行中高考资讯的全方位播报。从考前的临场得分“锦囊”、心理准备,到开考当天的考场内的纪律,考场外的焦急等待的父母、送考的交警等各类考场“风景”,再到考后估分填报志愿指导,以及本报独家推出的填报“神器”——高考“志愿宝”。榕城家长在这个夏天每天都随时随地,通过报纸、网络、微信轻松掌握最权威、最便捷、最全面的中高考资讯。 据不完全统计,中高考期间,福州日报新浪官方微博“2015年福州中考”话题阅读数突破74万、“2015年福建高考”话题阅读数达197.7万,福州新闻网中高考专题页面点击量超过89万,福州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中高考相关内容阅读数也达数万次。而本报和福州联通公司联合推出的“高招志愿宝”更是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热捧,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带来了7万余的访问量,真正做到在发布权威解读的同时,实现了影响力“变现”。 ——以品牌扩影响,效益“双丰收”。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寻找到利润的增长点,一直是传统媒体转型的“痛点”。经过长期的经营运作,本报的教育活动已经产生了品牌效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品质、高传播矩阵的受众参与,很多行业如房地产业、培训机构、保险业都看中了小记者团的资源,主动上门寻求合作。 依托小记者团,2013年福州日报与市教育局联合开展“我的微幸福”中小学生征文大赛;2014年,这项赛事跨越海峡,福州和台湾两地中小学生共同谱写“海峡两岸好文章”。这两年的赛事均由泰禾集团独家冠名,每年都吸引10万余名学生参与。今年,该活动又升格为“海峡青年节”的一个项目,14个台湾家庭来榕参与,本报负责选拔优秀学生和部分小记者,参加与台湾学子的系列文化交流活动。随后,通过本报全媒体全程播报现场活动,同时微信报名和网络投稿两岸同写“好文章”,以及网友投票的方式,选出网友们心中最动人的文章。这一系列线上线下两岸互动活动,初步统计可为本报带来了近万名的“粉丝”和各类可“孵化”的商机。 本报小记者团以自身的品牌公信力和影响力,在传统媒体转型上不断进行积极探索,逐渐建立并形成了以小记者团为中心的新的传播介质和传播矩阵。今年以来,小记者已经成为本报活动的“生力军”,携手三盛city打造的风筝主题广场文化节、走进2015福州(琅岐)葡萄旅游节等,实现了创收与公益活动并行,形成了经营活动和着重体验的全新盈利雏形,与广告、发行相提并论,成为报纸盈利的新模式。 转变新思维 运营产业化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传统纸媒的教育资源应该赋予新的内涵和定义,进一步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发展路径,在传统的新闻采编和经营活动中植入互联网思维,实现采编与经营联动、线上与线下互动、社会效益和市场盈利结合,最终达到媒体教育资源产业化的目标。 ——转变思维、注重体验。当前,“互联网+”的产业发展模式正在如火如荼发展中,一个“+”将对产业的发展迸发出无数的活力。媒体的教育资源要形成产业化发展,同样要以互联网思维“进场”,用全新的平台、新鲜的体验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因此,要继续经营运好教育公众号和官微,推出更多具有服务性、更加新鲜有趣的教育类新闻,不断增加“粉丝”;在小记者活动中,要注重线上线下的互动体验,通过自主选择、自由参与的方式,开展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活动,线下的活动体验要及时传导到报纸、微信、微博、论坛等线上平台,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线上的互动交流要及时落到线下的具体活动中;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教育类群体的交流互动平台,建立学生、家长、用户、商家等不同对象汇集的微信群、qq群,及时了解用户的体验,推出富有针对性的服务体验。 ——深耕市场、品牌运作。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教育要出效益,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报纸的影响力。而对于全媒体时代下的教育,不能躺在原有传统媒体的品牌价值上,要积极构建更富活力、更加有效的品牌价值和市场推广渠道。因此,在建立独有的网络推广平台、LOGO形象之外,还要主动深入各类学校、少儿活动场所、书店,通过各种方式,在报纸发行覆盖面之外建立本报教育专属的推广渠道,建立和本报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教育品牌。 ——整合资源、多方共赢。教育是一块大蛋糕,不要想着独占,而是要把这块蛋糕“做大做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将更加精细化。党报在教育资源的运作中,要明晰角色定位,发挥链接作用,把各方的教育资源集纳起来,实现共赢发展。比如,在开展小记者活动中,可以引入富有资质和影响力的战略合作伙伴,尝试和旅行社联合开展游学夏令营、和早教机构合作办学、和培训机构开展教育培训、和儿童用品商家开展合作经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交流合作中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有机串联,共同开发挖掘好教育资源,合力实现教育产业化。 (作者单位:福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