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虔诚之心 续写一纸辉煌 吴光辉 王勋 谈网色变,代表了当今报业中的一种悲观情绪,科技的进步,让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许多行业,走上了被互联网裹挟的转型之路,来路注定不平坦,但绝非无路可走、无计可施。在笔者看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曾经以“接地气”起家的都市报,仍然可以成为广大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在于把握形势,理清思路,拿出办法。 海峡都市报是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一张区域性都市报,在风头正劲的网络变革中,海都人不懈努力、勇敢探索,目前报纸所受到冲击远远低于全国同业平均水平,无论是影响力、发行量、广告额、经营规模,相对于福建全省的其他单个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仍然保持着明显的比较优势。 “外省已是严冬,福建刚刚入秋”,在普遍唱衰传统媒体的当下,海都报凭什么可以引领行业之先?借用近来网上流行的一篇短文之标题《一事精致,便能动人》,或有异曲同工之妙。多年来,海都新闻始终奉行“心中时刻装有读者”的理念,力求做到极精极致,用最核心的产品展示报社对受众、对市场的尊重和敬意,正所谓“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本文将结合海都报的办报实践,针对新形势下区域性都市报的生存之道、发展之路,谈一些心得体会。 熊来了,报纸会不会消亡 有个故事,讲的是两个好朋友一同去打猎,打猎的时候两个人在棚帐里面睡觉,忽然熊来了。甲就赶紧穿鞋,乙对他说:熊跑起来很快哦,比人跑得快哦,你跑得过熊啊?甲说:我不需要跑得过熊啊,我只要跑得过你就好了。这意思就是说:你被熊吃掉了,我不就脱身了吗? 熊来了!这是报业必须面对的现实,互联网这只大熊,力大无比,而且步伐矫健,正在不断逼近,所有人都有被它吃掉的危险。但还有一个现实,谁被它先追上、先吃掉,必死无救,这个过程中,如果你能趁机跑远,或者找到一个得力工具,还有活下来的可能。因此,对于同城对手而言,我们可能跑不过熊,但一定要跑得过你,这是海都报上下达成的一个共识。 那么,怎么跑得赢对手?必须勤奋好学、苦练技能,速度、耐力、技巧全面发展,一刻都不能懈怠。这正如我们对于每周新闻质量的要求,无论是整体品质,还是独家、同题新闻的比拼,报社要求不是6:1、不是5:2,必须是7:0,否则就要问责,要扣罚。曾经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标准过于严苛,老虎都有打盹的时候,更何况同城几家同类报媒的采编人数其实相差无几,但报社坚持这种要求,提出务必做到区域内同业最好、最强!只有一天都不放松,才能将差距拉大,差距拉得越大,我们也就越安全。 未来有一天,如果报纸最终将走向消亡,那么,这是历史的选择,我们无法逆转大势,即便如此,我们也要做福建最后一张走进历史的都市报。当然,相对如此悲观的论调,我们更愿意相信“死的是纸,活的是报”这样的判断,简言之,报的影响力不会死,随着阅读方式的变化,报媒可能不再以纸张这样的形式继续存在,换上新装也许得以存活,甚至活得更滋润,但这个命题的前提,必须是穿上新衣前,报媒还“留得青山在”,否则,就只能成为出局的看客,残酷的现实是:未来风景再好,也与你无关。 基于以上判断,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报媒固然要求新、求变、求融合,但首先必须把新闻主业做好,众所周知,传统媒体的经营模式,是依靠影响力促成二次销售,如果新闻做不好,没有了受众,失去了影响力,所谓的报业转型,也只是空谈误事罢了。 精致办报,以品质带动品牌 习近平说,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这是一位政治家执政理念的高度概括,借鉴到办报上,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报纸只有捕获读者的心,才能在市场上立足,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前年,海都报内部提出“心中时刻装有读者”的采编理念,去年,又进一步强调“精致”的重要性,要求每一位海都人从细节做起,始终怀着一颗虔诚、谦卑的心,认真对待每一条新闻、每一个版面、每一天报纸,努力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做到精致、精细,以品质带动品牌。针对报纸读者群特点,进一步细分受众群体,做到“稳住老头(老年人)、粘住小头(小孩)、带动中头(中青年人)”。 福州建成区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市民之间的距离感不强,对于都市报来说,这是一个优势,我们有条件把这座城市做成一个“大社区”,相较于网络媒体追求覆盖面,追求信息的大而全,都市报要懂得避其锋芒,扬长避短,把本地新闻做透、做足、做实,把市民尽可能包罗进来,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海都社区的一份子,进而形成“海都新闻与我有关”的普遍共识,让阅读“海都社区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因此,报社要求记者深入一线,要把本土新闻做得更“土”,让老百姓读来,如同家长里短,倍感亲切。对于读者的建议、投诉,更是要做到认真倾听、必有回应,点滴体现“心中有读者”。 写法上,改变思路,不仅要想我要给读者说什么,更要注重读者想要知道什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要讲故事,吐真情。在英语当中,“story”一词也可表示“新闻报道”,因此,报纸新闻也应写出故事性、人情味和人性,做到讲人话、轻松活泼、亲和力,这也是所有好文章的不二道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去年,海都报推出“福建十大醉美县城”评比,全省超过40个县城踊跃参选,读者、网友投票超过800万;重庆人周兴贵在榕务工重伤后,妻子“卖女救夫”,经海都报报道,三天之内,捐款超过百万元,受助人捐出了60万元,用于福州和重庆两地的社会救助,让爱心继续传递;在海都报的倡导下,福建知名房地产企业正荣集团加入“深秋补种花树行动”,首捐百万花化榕城……这些街谈巷议的海都新闻,见证着我们的努力,收获了读者和市场的认可。 办一张“第二党报” 海都报还要办成区域的“第二党报”。这是一个全新的提法,也许在全国都市报属于首创,却是我们基于当下环境,深思熟虑后做出的一个大胆设想。首先分享一个漂亮的数据:海都报2015年的发行回签率统计,省里及福州市区各级机关、事业、国企单位的回签率达到98%! 所谓“第二党报”,当然不是要办成一张党报,而是要让都市报这类的“小报”,不仅被市民喜闻乐见,还要在党政机关中拥有更广泛的影响力。机关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因为工作性质特殊,不能像普通人一样随时随地浏览互联网,看报纸依然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经,相比之下,党报由于其定位的特殊性,无论是新闻采写,还是选题的操作空间,都有较大限制,越来越多的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对党报的阅读需求日益下降。这对于都市报来说,是一个机遇,如果都市报在做强社会新闻的同时,注重时政新闻的发布、解读,对于这一类重要受众群来说,无疑具有极大吸引力。 一直以来,党报都是党委政府发布政策的首选阵地,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党报的受众面相对较窄,尤其是对于基层百姓的影响力有限。作为都市类报纸,就是要利用自身“接地气”的优势,通过对接党报时政新闻的优势,予以生动的发挥,努力成为党委政府发布重大方针政策的平台、成为党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平台、成为党委政府与民众交流沟通的平台。以海都报为例,省委省政府领导一年中数十次批示海都热点新闻;书记、省长的调研文章,有时只给海都独发。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哪家都市报先占据了这个先机,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第二党报”,那么,她就可能拥有党报最宝贵的权威发声资源,这将是进一步提升影响力的秘密武器。 因此,未来的都市报,绝不仅仅是社会新闻打天下,做大做强都市类时政新闻,把政府想说的话和老百姓想知道的事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上述三个平台的重要作用,既让百姓满意又让党委政府满意,对于都市报的生存、发展必将大有裨益。 四维联动求突围 作为传统媒体而言,一切的转型和新领域的尝试,都离不开这张报纸在区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那么,究竟该如何维持在区域的影响力?换句话说,该如何让这张报纸拥有稳定甚至更多的读者?这是摆在都市报面前的一个核心问题。未来,海都报在“策划”、“快捷”两大利器的基础上,将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一、加强时政新闻,炒出“特色菜”。 前文说到“第二党报”的思路,如何在都市报上呈现精彩可读的时政新闻?海都报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区别于党报的操作手法,得到了各方的肯定。一个例子是,2014年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这是个大新闻,都市报该怎么做?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摸清总书记的行程,决定从习总书记与老百姓接触的几个节点入手,采用回访的形式,还原当时的互动场景,为了让这组新闻鲜味十足,报社领导要求打一场“闪电战”,总书记前脚刚走,我们第二天就见报了两个整版,以“海都特快”为栏头,以《今天,我们见到了习大大》为通栏大题,捧出了本地媒体中最及时、最鲜活的一组新闻,不仅读者看得津津有味,各大网站大量转载,省委书记尤权还在常委扩大会上表扬。 海都报还有一类特殊的新闻,那就是福建省委书记尤权下基层调研的现场新闻。按照惯例,省委书记的随行记者只有党报、党台,通过报社的不懈努力,2013年开始,海都记者得到了跟随书记调研的宝贵机会,对于都市类媒体而言,这可谓是历史性的突破。海都记者当然不能写得硬邦邦,“指出”、“强调”、“要求”等党报语言一律过滤,通过捕捉现场的细节和话语,把省委书记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写出来,文章不长,突出现场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成为了海都时政新闻的一个品牌。 海都时政新闻,还在影响城市的决策思路。去年3月份,福州市政府制定了南台环岛路的规划,福州南台岛两江夹岛,面积142平方公里,比香港岛、厦门岛都大,是全国省会城市市中心最大江中岛,其独特的江景资源国内少见。海都报随即推出《打造全国最长优美环岛路》系列报道,提出“长优美”概念,重点呼吁留足生态空间,并赴各地采访先进经验,得到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回应,并指定市规划局与海都报在市政府第一会议室召开交流会,在此后的规划调整中充分汲取市民、网友的建议意见,成为了媒体搭桥、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经典案例。 二、舆论监督有力度,主动出击紧跟热点。 舆论监督向是都市报的一柄利器,也是最容易抓眼球,提升影响力的优势项目。依靠读者报料、记者调查的传统监督方式,这里就不赘述,重点谈谈如何创新舆论监督方式,主动出击抓热点。 舆论监督难做,难在采访,也难在说情。对于区域性媒体而言,立足本地发展,必然要与许多单位、领导打交道,遇到要监督的时候,也难免有人说情。遇到说情怎么办?报社领导带头表率,定下规矩,原则上不灭稿,坚决不讲私情,就算是找到社长、总编说情,也必须在下稿会上,向采编人员说清楚、讲明白。如果确因“公情”需要适当照顾,从而影响稿件刊发,事后也必须以书面形式张贴说明。如此一来,上至社委、编委领导,下至部门主任、记者,无论职务高低,一视同仁,如此公正、透明的制度下,大家自然都不敢随意“放水”,舆论监督稿件首先在海都内部实现了阳光操作。 三、创新策划,心中牢记市民的“最揪心”。 报纸要提供信息,更要传递思想,对于读者而言,阅读一份有思想的报纸,如同结交一位有思想的朋友,从读报中获得知识、得到启发,才有可能增加读者的黏性。从报纸的角度看,心中要牢记市民最揪心的空气、水、食品安全等民生关切,主动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唯有思想多元,才能照亮多元的前程。为此,海都报提出了做“思想纸+观点纸”的口号,我们要做的,除了信息的采集和整合、部门专家的分析,更要有媒体价值的输出。 思想如何体现?不仅是新闻价值的判断、舆论的引导,也在于不断创新策划,主动打造一些个性化新闻,做出对手无法复制和超越的独家题材。一直以来,海都报都非常关注生态安全、道德信仰两大主题,对此,我们量身定制了不少独家栏目,比如“海都PM2.5播报台”,2013年底,海都采购了专业检测仪,记者上街市、入社区,不定期为大家播报、解读身边的PM2.5指数,从而激发市民的环保意识。如今,“海都PM2.5”已是读者非常关心的一组数据,成为本地媒体中独树一帜的做法。 2013年盛夏,福州气温频创新高,许多读者提出,身体感知的温度,好像常常比气象台播报温度还高。于是从那年起,海都报开辟了一个名为“海都温度”的栏目,每天由记者使用测温仪器,定时定点测量气温和地表温度,无论刮风下雨,每天坚持测量播报,为读者提供贴近人体感官的“裸温”数值。炎炎夏日,市民不仅关注气象台发布的气温,也十分关注对比海都报播报的“裸温”。 近期,国内个别城市开始使用“水炮车”,对雾霾、粉尘比较大的施工场地都有除尘及降温的作用,省外媒体报道后,海都报第一时间连线厂家和使用单位,为福建读者介绍这种特殊的除尘“神器”。未来,海都报也打算购买一台,与环保部门合作,可用于城市环境清洁,也可以成为宣传环保理念的流动窗口。 四、新闻+活动,锁定读者眼球。 写作有“文无定法”之说,做新闻也是如此,报纸的单向传播已经成为过去时,如今的媒体,应该尽可能地增加互动性,受众不仅要接受信息,还可以反馈意见,甚至亲自参与到新闻之中来。海都报除了抓新闻报道,还特别重视线下活动策划,我们希望不断通过各种社会活动锁定读者的眼球。 “点靓社区,美丽榕城”就是海都报针对社区居民,推出的一组重磅策划,2014年春节来临之际,报社联合福州市委文明办、市园林局、市环卫处等部门,组成志愿着服务队,进入那些环境欠佳的老旧小区,为洁化社区出力,帮助小区修葺断壁残垣,美化绿化小区环境,同时号召小区成立环境卫生督察队,从小事做起,为美丽榕城奉献自己的一份力。10几个老小区从中受益,小区面貌改善了,大家的心情舒畅了,对于报社的认可度、忠诚度更高了。 2012年,海都报偶然得知线索:一群福建平潭人在南海搞养殖,便立即派记者赴海南三亚采访,连续刊发9篇报道,展现了在南海美济礁的福建人的形象。次年1月,“海都渔家乐 记者南沙行”从三亚启航,去美济礁探访“爱国鱼”。20多天的海上颠簸、两千多海里的往返航程,记者坚持每天为读者献上鲜为人知的“南海报道”, “澳洲有大堡礁,中国有美济礁”就是海都报首次提出来的。之后,海都报又将这一新闻策划嫁接进入“海都农家乐”平台(海都报2011年起创办,旨在打造全省农副产品产销对接公益平台,让产品直接从田间地头走向市场,为农民解忧,让市民受益,成为全国新闻界“走转改”先进典型), 2月4日,1000多名福州市民冒雨在海峡都市报门前的小广场上,排队购买来自美济礁的“爱国鱼”,成为了轰动全城的新春活动。 活动不仅可以带动人气、扩大影响力,也可以促进经营。国内经济进入下行通道,包括地产在内的各个行业,都在经历瓶颈期,报社的广告也自然受到严峻挑战。去年底,海都报组织了一支策划团队,与本土知名地产企业融信集团合作,通过数十次的头脑风暴,为企业量身定制了一套线上+线下、纸媒+网络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推广方案,不仅在其所销售的“双杭城”项目开展“梦回上下杭”主题影展,还邀请专家学者、明星大碗与市民深度互动,同时通过专业人士对楼盘地段、户型、定位等方面的解读,为目标客户答疑释惑。其间,我们不再以传统的“按版收费”形式结算广告费,而是将宣传活动进行打包,参与项目的销售额分成,一个月即增收560万元,如此的合作模式,在本地媒体尚属首创。 与融信集团这一轮的创新合作中,海都报还抓住年终各地产商竞相盘点业绩的节点,在纸媒上掀起“谁是福州房地产第一销冠”的竞争热潮,多媒体纷纷跟进,成就了一场“媒体狂欢、房产盛宴”。 报社举办各种活动的意义,还在于增加读者黏性,给力发行!对于纸媒而言,虽然发行量并非越大越好,但不可否认的是,没有发行量,就没有影响力!在全国纸媒发行量普遍下滑的今年,海都报提出“一份都不能丢”的目标,创新思路确保发行,利用海都95060公众便民服务的平台优势,成立“海都惠”读者俱乐部,发放会员卡,建立积分制,把订户变成用户,通过整合各类优质资源,由报社输出便民服务、优惠折扣、会员权益,让读者从中得实惠。海都的发行站也将升级为“海都惠报吧”,市民可以在舒适的环境中喝茶看报、选购商品、预约服务等。今后,花200多元订一年海都报,不仅可以阅读新鲜出炉的新闻资讯,更可以享受到报社给予的各类高附加值产品,给读者更多订阅报纸的理由,从而强化对海都品牌的忠诚度和依赖感。 媒体变革时代,纸媒未来仍有空间,分析原因如下:1.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过度依赖网络、手机等精神鸦片之毒害;2.民众素质提升,向欧美等先进国家靠拢;3.如柳斌杰说的,国家越来越重视新闻出版,注重保护知识产权;4.更多纸媒人认识到,不能无节制地争相上网发布新闻;5.主管部门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把握尺度,不再区别对待,而是逐步趋于统一。 报纸该如何求生?报人邱兵说,在竞争中得到永生。凡是经过激烈市场竞争生存下来的媒体,都是新媒体。海都人不惧困难,无畏竞争,有激情、有才情,天绝不灭你。海都人要心怀善念,多做善事,因为行善积德,即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近年来坚持开办的“日行一善”、“点赞核心价值观”、“暖心的正能量”等栏目,就体现了海都报善有善“报”(纸)的办报追求。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坚守这份责任,以虔诚之心,打造更多精致的海都出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勇往直前,续写一纸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