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动向 > 正文

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客轮倾覆事件”报道特点分析

2015-10-13 16:08:41  来源: 《中国记者》杂志  作者: 王灿发  
视频加载中...

□ 文/王灿发 李师荀

自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上升为紧迫的国家战略任务以来,备受鼓舞的中国新闻界大胆创新,积极实践新旧媒体融合之路,取得丰硕成果。以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不仅先后上线新闻客户端,还纷纷在最火、最热、最贴近群众的社交媒体上开辟新高地,创建了一大批优质的微信公众号,迅速成为社交媒体新闻传播领域的主力军。

2015年6月1日约21时30分,“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倾覆。经过数天紧张救援,最终客轮上搭载的400余人中只有十几人获救。这场牵动国民人心的事件成为全国新闻界关注焦点,各级各类媒体竭尽全力跟进报道,为广大受众提供所需信息。在此期间,主流媒体公众号的表现非常出色,引发民众热议。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我报道”两个微信公众号作为研究对象,对两者在长江客轮倾覆后15天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在还原事件真相、引导社会舆论和传播正能量方面的有益实践。

一、“人民日报”和“我报道”长江客轮倾覆报道框架及特点

(一)“东方之星”号的新闻报道框架

框架理论是研究媒介传播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首次将框架概念应用于传播情景中,他指出:“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①框架理论能帮助我们有效了解媒介对一事件的认识和表达方式,其关键在于准确、恰当地对研究对象设定框架层次和框架类目。本文借鉴坦卡特(Tankard)的“框架列表”,并结合研究重点进行调整,从报道时间、报道主题、新闻主角、消息来源、报道形式等五个方面建立报道框架类目(见下页图表)。

(二)报道特点分析

1.急速推送新闻,议程周期短

“人民日报”和“我报道”微信公众号对长江客轮倾覆的报道比相应纸媒《人民日报》和《新华每日电讯》均早一天,且公众号新闻产品一旦制作完成,便急速推送至受众手机客户端,时效性完胜传统媒体。“东方之星”号倾覆的时间约为6月1日21时30分,“人民日报”在6月2日6点59分推送了一条名为《【突发】一艘载有400余人的客轮在长江沉没 搜救正在进行》的新闻。“我报道”在6月2日21点06分推送了两条新闻《“东方之星”|翻沉23小时后的8条核心信息》和《特写 |“东方之星”陨落长江》。相比之下,《人民日报》是在6月3日的头版、4版和5版刊登了4篇新闻,新华社主办的《新华每日电讯》是在1版、4版和5版刊登了9篇新闻。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传统媒体在报道时效性上无法与微信公众号相比,但其报道数量在本轮竞争中却占有优势。而且,两个微信公众号对“东方之星”号客船的媒介议程设置周期很短,虽然取样设计是从6月2日至6月16日,但“人民日报”和“我报道”均选择在6月7日,亦即遇难者“七日祭”这天推送了最后一条新闻后便退出了议程。《人民日报》和《新华每日电讯》直至18号和14号还不断有后续报道。

2.坚持内容为王,全景式新闻报道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内容仍是新闻核心竞争力。“人民日报”和“我报道”对“东方之星”号的报道,不同于以往人们对社交新闻“碎片化”的认知,而是坚持内容为王,主推深度报道。

从报道主题上看,两者推出的新闻大多数都是复合主题,重视还原沉船真相,对后续救援工作的开展持续关注,适时地进行媒体问责,监督天灾中是否有“人祸”的发生,并及时地解释一些受众最急需知道的疑问。从报道形式上看,不仅有大量的图文报道,还兼有数据新闻、时间轴、漫画和视频报道。公众号所推送的新闻产品的信息量之大、之全是传统媒体很难做到的,可谓是全景式报道。其中,“我报道”在沉船第二天推送的《特写|“东方之星”陨落长江》一文,既不刻意渲染悲情,又不打官腔说虚话,用平实的文笔客观、详实地报道了沉船事件的各种关键信息,展现了很高的职业素养和深厚的写作功底。该文一经推出,新华网、凤凰网、腾讯、Vista看天下等众多媒体和网站纷纷致电“我报道”要求转发,焦急等待最新进展的国人“朋友圈”刷屏式转发,称赞终于等到一篇深度好文。最终,这篇特稿的后台阅读量接近180万,荣登当周“媒体集结号”微信巅峰榜时事类榜单榜首,成为本次沉船事故报道中不可或缺的新闻特写之一。

3.充当新闻聚合者,推荐多方好文

在“人民日报”和“我报道”推送的新闻产品中,除原创之外,还会综合网络信息发文,或是转载兄弟媒体的深度好文,充当新闻聚合者。对很多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来说,新闻聚合虽然饱受争议,但却一直存在。在未来的新闻实践中,单一新闻来源的可行性操作非常低,新媒体通过策划和编辑,从不同的来源挑选相关新闻,为受众展示更多观点和选择,可以减少受众获取信息的步骤,有利于凝聚固定受众群。这或许会成为未来新闻媒体编辑部的主线之一。“人民日报”和“我报道”在聚合新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势必会对将来的“远航”有所裨益。

4.重视人文关怀,把握情感基调

“东方之星”号倾覆是一个重大的灾难性事件,对此类新闻的报道除要全力以赴挖掘事实真相外,还应当高度重视新闻伦理问题。“人民日报”和“我报道”通过新闻集纳、解答问题、过程梳理、漫画图解等形式,为受众提供了有效信息,集中普及了相关知识。同时,避免了敏感的遇难者家属悲痛欲绝场面的相关报道,对获救人员家属的报道上也处理得比较恰当,在人文关怀的度上把握得较好。另外,两个公众账号作为网络新媒体,在行文风格上有更加自由的空间,对推送的报道更倾向于用“软”的素材。例如“人民日报”关于潜水员和后方救援人员不顾个人安危,拼尽全力救人的报道就是一大亮点。虽然有不少声音认为《救援一线,中国最帅的男人都在这儿啦!》和《谢谢!4天4夜,他们无数次游过这片悲伤的水域》两篇文章过度歌颂救援人员,有喧宾夺主之嫌。但不应忘记的是“人民日报”公众号是在2014年8月28日完成微信认证,尚处于成长期。其努力消解社会悲痛感情基调的初衷应该是可取的,相信其在未来的新闻实践中,只要更加注意把握情感基调的时机和力度便能获得受众认可。相比之下,“我报道”推送的三篇情感抚慰主题的文章则非常成功,其感情真挚,有血有肉,不仅能唤起读者共鸣,还能引人深思,让受众在阅读中获得情感认同,产生与他人相互体恤之感。

二、“新型主流媒体”的媒体责任

(一)补充权威消息源,传递事实真相

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和“我报道”的报道框架不难看出,主流媒体的微信公众号能够有效利用本传媒系统的新闻采编队伍,在突发事件中迅速获得前线记者的新闻供稿,且不用局限于刊发时间,能比传统媒体早一步发布消息。其消息源与传统主流媒体的消息源有很大程度上的重叠,故而这些新媒体形态的公众账号完全可以成为权威消息源的补充,为受众传递真实、可信、高质量的信息,与其他社交媒体新闻账户相比能更快地建立起媒体公信力。同时,公众账号推送的新闻没有版面限制,行文风格也较为自由,所以能“消化”一些传统媒体刊发不完或不易刊发的内容。

(二)以受众为导向,扮演“释疑者”

当今传媒业已经进入“内容为王、网络为霸、终端为重、技术为先、受众为主”②的时代。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元素,媒介都无法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建立起自己的现代传播体系。“人民日报”和“我报道”依托微信客户端和网络传播,不仅力争传播内容能够展现国家大报和大通讯社风骨,还积极以受众为导向,负责地扮演起“释疑者”一职。例如,在“东方之星”号倾覆报道的最初阶段,不少网民质疑长江航道能否形成龙卷风,推测沉船是因为超载。为此“人民日报”在推送新闻中为受众科普“长江上为何会有龙卷风”的相关知识,“我报道”也单独推送一文《长江翻船|龙卷风吹的?听专家咋说》解释龙卷风造成沉船是否可信。可以说,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凭借其本身的社交媒体特性,能够更灵活地根据社会舆情组织文章,对遏制谣言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性,或将成为日后新闻抗谣大队中的轻骑兵乃至主力军。

(三)对人民高度负责,传播社会正能量

“人民日报”和“我报道”等主流媒体公众号虽然是存在于社交媒体生态下的新媒体,但也从属于我国新闻事业框架下,必须要以大局为重,对人民高度负责,新华社综述《对人民高度负责》,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就“东方之星”号倾覆事件的报道来说,“人民日报”和“我报道”推送的新闻,突出中央对此次灾情的高度重视,多篇报道以国家领导人为新闻主角,详细报道了其对沉船事件作出的重要指示和亲赴现场指挥救援的具体情况。体现了一个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党中央,在以国家意志克服重大救灾事件中的各种难题时的决心,给焦急等待的国人打了一剂强心针,能有效稳定社会情绪。同时,从新闻中不难看出,前线记者不畏劳苦和危险,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采访,客观、公正、真实、负责地向人民群众报道救援最新进展,不瞒报、不漏报,并对本次天灾中可能存在的人为因素进行监督,有效化解了社会上的一些激愤舆论,疏导了民众的不满情绪。另外,新闻中突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救援总动员,报道交通、海事、海军、武警、公安、消防、卫生等各界人员强力配合,通力合作救人的感人事迹,慰藉了人心,传递了社会正能量。例如,有网友感动于“人民日报”报道的“三峡下调出库流量,为救援创造条件”这条不起眼的小新闻,感慨中国以人命为重的魄力和能力。(作者王灿发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师荀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② 晓兰.2010年中国微博客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1(1):24-26.

②引自《新华社新兴媒体建设近期重点工作规划》。

新华社沉船报道的全媒体组合

近期,权威部门的《新闻阅评》刊登题为《新华社全媒体组合做好沉船事件救援报道》的文章,指出新华社在“东方之星”翻沉事件报道中充分运用全媒体形式,一次和二次传播效果超出预期。文章说,事件发生后,新华社连续播发三组全媒体报道,其中三篇主打稿,传统媒体采用累计300多家,全网点击量达千万次。报道多角度凸显救援细节,客观呈现救援全貌,首次在重大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中实现通稿图文融合,并用3D动新闻还原现场,极富感染力。《长江大救援》图集在“新华全媒头条”微信推出,两小时点击量达5000多次。新华社此次全媒体报道,是新媒体时代“中央厨房”运作的一个典型案例,为组织类似报道积累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