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插画:李瑞宁 对话嘉宾: 彭兴颀: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副司长 陈晓冉: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 周晓鹏:新浪网总编辑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王君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如今,网络上的一些“常用词”,人们似乎已见惯不怪,比如“尼玛”“滚粗”等等。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常用词”,甚至还明目张胆登上了标题:《马年将到“草泥马”给您拜年了》《让明星情侣“撕逼”飞一会》……某种程度上,不断蔓延的网络语言低俗化现象,挑战着公序良俗的底线,成为网络的一种不良标签。 近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2015网络语象报告》,指出,网络语言低俗化的现象相当突出,已经由网络虚拟空间向现实生活渗透,向学校、纸质媒体、广播电视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范的重点领域延伸。网络语言低俗化这股风气,绝非无伤大雅而可听之任之,应当及时予以纠正规范。 网言网语为何“低俗不休”?网络语言低俗化有无界定标准?如何规范网络语言?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邀请专家学者、业内人士、政府官员进行了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