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海报资料图片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剧照资料图片 近日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指出,2015年可称为中国新媒体纪录片的井喷年。截至2015年12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04亿,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3.54亿。新媒体纪录片播放量高速增长,《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等9部纪录片播放量过亿。诚然,互联网思维的不断渗透和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在释放播出平台、扩大选题范围、改变创作观念等方面对纪录片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也为纪录片产业的发展释放出开阔的想象空间。然而,互联网不是万能的,纪录片发展中的一些固有问题不会因为新技术、新平台的介入就迎刃而解,互联网思维本身又给纪录片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生产方式和宣发理念实现革新 以往,纪录片产业的市场体系和运营机制不健全,导致其核心资源大都集中在国有大型电视机构当中。电视台的专业编导是纪录片生产的主力军,电视台是纪录片的主要投资方和出品方。产业链条不完善,使一些民营的中小企业和有梦想的纪录片人很难找到用武之地。随着互联网跻身主流媒体行列,全媒体传播逐渐成为常态,搜狐、爱奇艺等视频网站纷纷开辟纪录片频道,并组建专门的纪录片创作队伍。电视台对纪录片播出平台的垄断逐渐被打破,一些有想法、有创意的纪录片人在网络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2015年著名导演焦波独立制作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在腾讯上线,网民点击率近5000万。这并不是特例,近两年网站出品和独立制作纪录片的数量激增和网站播出纪录片的播放量迅速增长,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互联网思维的介入,为打通上下游环节之间的壁垒创造了可能,正在改变甚至重构纪录片的产业链。2014年11月,“纪录中国”产业服务平台的APP发布。他们在线上征集来自纪录片从业者甚至爱好者的想法或素材,为其提供相关的培训和资金支持,使之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Pitch项目,并邀请制作播出机构的相关负责人从中挑选,进行投资、制作或播出。2015年该平台产生了13个成熟提案,其中5个成功融资,进入制片环节。这种利用网络对纪录片资源的整合,能更有效地打破封闭在体制内部的运作模式,为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互联网还为纪录片领域引入了口碑营销的新鲜理念。比如,今年3月,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距离央视纪录频道热播一个多月后,被上传到网络上,突然走红,很多平时对文博领域、甚至对纪录片都不感兴趣的年轻网民变成了粉丝,甚至有不少人发弹幕说要嫁给修钟表的师傅。这种片方没做宣传,却因良好口碑在社交平台上形成话题,并持续发酵,进而使播放量不断攀升的事例,正是“互联网+”时代才会出现的特有景观,也给纪录片的营销发行带来新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