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6月18日电 题: 《流浪地球》之后:中国科幻电影迎来发展新热潮 新华社记者许晓青 孙丽萍 在《流浪地球》首映4个多月后,多部中国国产科幻及奇幻大片在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宣布公映档期。讲述人类抵御外星攻击的《上海堡垒》将于8月上映,改编自著名网络游戏的奇幻电影《征途》11月上映。 电影数据研究机构猫眼研究院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发布基于科幻主题的最新分析报告。今年在中国内地市场取得超过46亿元人民币票房的《流浪地球》成为推动中国科幻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猫眼研究院负责人刘鹏预测,因为《流浪地球》等陆续公映,2019年中国国产科幻类影片的票房总和,有望超过本年度进口科幻电影的票房总和,这将是前所未有的。 市场的新宠 刘鹏的判断是基于2015年至2019年前5个月的中国电影市场数据。2016年,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就贴有“科幻”分类标签,票房超过33亿元人民币,一度成为中国票房冠军。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2018年公映的《巨齿鲨》也试图探索科幻制作,但采用的是中美合拍方式。 直至2019年中国农历春节,改编自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同名短篇小说的《流浪地球》一举打破了中国国产科幻片给中国观众乃至世界市场的刻板印象。其票房仅次于《战狼2》,比同样在中国市场大受欢迎的《复仇者联盟4》的票房还要高出逾4亿元。 猫眼研究院对《流浪地球》的影迷结构进行分析,发现这些买票看片的观众与2018年买票观看贴有“科幻”分类标签电影的观众有所不同。主要是25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总量上升,特别是25岁以上的女性观众数量增长了5%。这项研究还显示,大部分的“硬科幻”观众集中在中国二线城市。 刘鹏认为,据此可以推断科幻电影在中国拥有更宽广的市场。 从“标签”到“标准” 有来自欧美的电影分析报告担忧中国科幻电影扩张太快,“挤压”好莱坞的市场,但《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只是谨慎乐观。 郭帆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参加了关于电影工业化标准体系的论坛。他说:“我们真的是任重道远,拍了《流浪地球》我们才知道与发达国家的电影工业化水平差距有多大。当更多人开始认同《流浪地球》,我们就要建立标准,小到剧本的格式,也需要建立标准。” 中国电影人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纷纷表达了对工业化标准的向往。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说,在建立标准的同时,要鼓励市场竞争,这样影片的工业化水准、内容质量将提升更快。 《上海堡垒》导演滕华涛透露,在剧本筹备的3年间,也体会到“标准”的重要性。他透露,影片部分特效在推进过程中遇到困难,剧组曾考虑向韩国同行请教,后来发现影片自身的要求已超出了韩方可提供的制作水准。也就是说,全球范围内科幻电影的生产体系也在不断进步,相关行业标准也随之不断提高。 “《流浪地球》本身也变成了一种‘标准’。”奇幻大片《征途》的监制郑保瑞说,对《流浪地球》之后的同类型影片,只能提出更高要求,特效要做得更好。 寻求科幻的中国美学 “它很特别,很中国,让人惊艳。”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的导演、制片人罗兰·艾默里奇对《流浪地球》评价很高。 艾默里奇曾执导《哥斯拉》和《后天》等科幻巨制。他说,《流浪地球》讲述了一个团队的故事,而不是把视线放在单一的人物上,这是富有中国特点的。 在中国市场,一部电影的票房高低,往往与院线排片、网络口碑等息息相关,而真正决定一部作品命运的还是电影故事本身。艾默里奇也认同这一点,他认为,跨文化交流时,《流浪地球》的文化背景或许还不能迅速让外国观众读懂,但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郭帆认为,如何找到中外观众对科幻故事的共鸣点,这是中外创作者未来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即将公映的中国国产科幻大片及正在摄制的科幻片总量超过5部,更多的科幻片项目出现在筹备目录中。业内预测,《上海堡垒》等将引领下半年中国科幻电影消费市场的走向。 “当我们用电影讨论未来世界时,往往注重的不是科技本身,而是其背后的伦理道德和真善美,这是科幻电影所要追求的美学,相信今后将诞生更多中国特色的科幻大片。”参与出品《上海堡垒》的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