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终身学习,终身成长。“虽然我大部分时间在做儿童文学出版,但我时刻提醒自己眼光不要局限在儿童文学领域。学无止境,搞童书出版的人需要有深入浅出的本领,因此更需要在儿童文学之外的领域不断学习。”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时代出版重大出版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何军民说。 作为获得首届中国十大“优秀出版编辑”的唯一少儿出版人,何军民说,少儿出版领域藏龙卧虎,整个出版界更是人才济济,无论具体从事什么性质的编辑工作,只有始终保持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才能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面对书稿:要“进得去”,也要“出得来” 2002年,硕士毕业后,何军民进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做儿童文学图书编辑,入职后独立编辑的第一套书是世界经典文学儿童名著画本《小海蒂》。“《小海蒂》由世界儿童文学名著改编而来,文字优美,故事中所呈现的善良、纯真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样的儿童文学作品,让他领悟到了童书出版的巨大魅力。 “然而,仅凭爱好不能保证你成为好编辑。”何军民告诉记者。《小海蒂》之后,他连续做过好几套外国儿童文学图书,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于是他开始反思:“这种仅仅基于爱好的选题路径是否真的有价值?我在这个方向是不是真的有把握?” 经过认真思考,何军民觉得引进外国儿童文学作品面临着难以充分掌握项目信息、翻译质量难以尽如人意、外观呈现和作品内容难以有效统一等诸多问题,所以后来果断放弃了这个方向,把主要精力放到现实原创文学新作上来。“转型”之后的他相继策划了“小橘灯精品系列”“当代新锐儿童文学作家原创精品书系”“红色中国”“父爱的世界”等丛书,培养了作家,培育了市场,打造了品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感性与理性要和谐统一,这是何军民特别看重的优秀编辑成长路径。“编辑工作,要求我们面对作品时既要‘进得去’,也要‘出得来’。也就是说,既不能一味欣赏,也不能一概否定。我们要以比普通读者更高的标准来看待书稿,不要让个人偏好影响对作品质地的判断,这样才能调动更广泛视域内的资源为作品锦上添花。” 发展作者:要有勇气,也要有准备 何军民刚进安少社的时候,社里并没有正规意义上的儿童文学编辑部。2005年重新组建儿童文学编辑部的时候,安少社在儿童文学领域已经沉寂了10年。何军民告诉记者,当时最大的困境是作者资源的严重缺乏,“那时的很多出版社,尤其是专业少儿社,儿童文学板块都已经发展得很好了,我们作为‘老资格的新方面军’,不知道从哪个切口打开局面,常常会很气馁”。 迎难而上,约请大家、名家成为新生的安少社儿童文学编辑部的一大方向。 “与著名作家接触,机会难得,因此你不仅要有见面的意愿,更要有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让作家感到见有所值,从而产生对编辑的信任。”何军民这样总结自己与作家交流的感受。 给何军民印象最深的是和作家张之路的第一次见面。当时是在第七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颁奖会上,在电梯里碰到张之路时,还是儿童文学出版新人的他鼓起勇气上前介绍自己。因为看过张之路的很多作品,虽然只是短短几分钟里的寥寥几句,小编辑和大作家都感觉交流比较顺畅。经过那次电梯“邂逅”,他和张之路又有过多次接触,充分的了解为之后的《想象的力量》《文学对话科学》《儿童文学名家自选精品集·张之路卷》等项目奠定了良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