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传媒人物 > 正文

我的新闻座右铭 | 光明日报社尚杰:苟怀四方志,偏向边地行

2020-02-07 13:19:02    来源: 中国记协网   作者:   

        编者按:为庆祝新中国第20个记者节,中国记协网“新闻人追梦新时代 梦想荣光”主题活动向广大新闻工作者征集新闻座右铭的故事,请他们讲述在“座右铭”的指引和勉励下,坚守新闻理想、积极转型成长、勇担职责使命的奋斗经历和追梦故

事。今天,我们一起分享光明日报社尚杰的新闻座右铭——苟怀四方志,偏向边地行。

苟怀四方志,偏向边地行。 新闻工作者要到条件艰苦的偏远地区接受锻炼、增长才干。那里更需要新闻人的一份力量。

在今年5月之前,我从未想到,自己会与一个离北京2000多公里、海拔4000多米、藏族人口占97.5%以上,名字叫“囊谦”的地方结缘。

在报社的一次党员大会上,光明日报总编辑张政说,鼓励青年记者编辑到基层一线,尤其是到偏远落后地区,接受锻炼、增长才干。我把这话记在了心里,当看到报社需要一名到囊谦县的挂职干部时,毫不犹豫报了名。

5月10日,在转乘两班飞机,又坐了两个小时汽车后,我第一次踏上了囊谦的土地。县里领导听说我在报社从事采编工作,充满着期待,一再跟我说:“对囊谦来说,宣传报道比项目、资金还重要!”

那就撸起袖子加油干吧!踌躇满志的我,很快就发现,要想在这块土地上跑新闻,要克服的难题还真多。

高原缺氧,囊谦县平均海拔4000米,好几个乡镇的海拔超过4500米,平原过去的人走路都困难。语言不通,全县藏族人口超过97.5%,除了党员干部能够藏汉双语交流外,农牧群众只会用藏语交流。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囊谦县东西最长157.5公里,南北最宽130.5公里,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人口却只有12万多。下次乡要跑上一整天,到地方才发现一个村社就7户人。

那也得干啊!到达囊谦的第二天,我就开始熟悉情况、找选题采访。一周后,在报社扶贫办的协助沟通下,经报社同意,“走笔囊谦——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报道”正式开栏。

听说要开栏,不少同事都替我捏了一把汗。一个地处偏远的贫困县,能有多少可报道的新闻?要知道,当地政府部门人手紧张,一个局也就三五个人,根本没有精力去准备文字材料,更不可能主动提供新闻素材。

怎么办呢?我采用了最笨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下乡。我利用跟县领导同在一个食堂吃饭的机会,打听哪个领导下乡,就跳上车主动跟着去。

不到两个月,我就跑遍了囊谦的九乡一镇。小半年的时间,我基本跑遍了全县的69个行政村。微信通讯录里,囊谦的好友越来越多。我与县领导,乡镇、村社干部,合作社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农民致富能手都成了好朋友,这为我积累了大量的报道素材。

苟怀四方志,偏向边地行。新闻工作者应该到条件艰苦的偏远地区接受锻炼、增长才干。那里更需要新闻人的一份力量。为了做好报道,我爬上4800多米高的草山,实地跟随农牧民挖虫草,一天下来腿都不听使唤;我冒着大雨,在泥泞道路奔波60余公里,赶到娘拉乡的小学采访控辍保学劝返的小学生;我背着被褥,赶到县城最北边的班多村,在农牧民家里与他们促膝长谈,了解到他们最真实的心声……截至今年10月底,已经有17篇报道见报,另外有多篇作品在微博、微信、客户端新媒体平台刊发。

连续不断的报道,让囊谦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但我清楚,这仅仅是一个开端,在今后的工作中,只有持续践行“四力”,把基层最鲜活的实践、最突出的事迹反映出来,写出真正“沾泥土、带露珠”的稿件,才能让“走笔囊谦——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报道”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