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传媒人物 > 正文

忠诚写在抗疫宣传报道战位上

2020-02-07 13:18:55    来源: 军报记者   作者: 姜兴华   

《“身穿军装,我们不上谁上!”》,昨天,中国军网、学习军团、中国民兵等军队权威网络媒体转载《解放军报》刊发在一版的这篇通讯,引起积极反响,解放军支援湖北医疗队医护人员舍生忘死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事迹,被网友称为“危难时刻显身手”。

能让受众见识军中白衣天使“身手”的,是一群同样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特别抗疫队员一一军事记者。

连日来,他们深入抗疫最前沿,用手中的笔和镜头,把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敢打硬仗”的动人故事传播出去,让疫区人民真切感受到党的关怀、体会到解放军是“定心石”,让国内外受众再一次看到中国军人在特殊战场上同样能打仗、打胜仗的勇气和力量。

真正决战,往往在看不见的地方展开。抗疫前线是第一战场,宣传报道作为凝聚军心士气、鼓舞民众斗志、引导舆论走向、传递防疫知识的“第二战场”,与第一战场一样重要。对军事记者来说,采编岗位就是战位,必须始终把“忠诚”二字牢牢写在抗疫宣传报道战位上。

写好“忠诚”二字要绷紧打仗弦。军人天生为打仗,军事记者首先是战士,其次才是记者。2003年防控非典疫情,军事记者来了;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军事记者来了;2020年防控新型肺炎疫情,军事记者来了……危险时刻,“军事记者来了”,不是新闻,亦是新闻。此次抗疫,从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到各军种媒体,军事记者和出征的医护人员一样一一“身穿军装,我不上谁上!”成了请战的最佳理由。

军事记者吕晓博,他的父亲也曾是一名军事记者,如今已经退休。知道儿子要前往武汉疫区,他来告别并叮嘱儿子:“别怕,好好干!”此时吕晓博不知道的是,在他前往武汉的同时,他的母亲乘坐的飞机刚刚落地北京。老人专门从新疆赶来与儿子团聚,却不想一场惊喜就在新年的第一天擦肩而过。但吕晓博至今没后悔过。因为,他深知前线急需医护人员,同样急需军事记者。正如有网友留言:“这个特殊时刻,逆行的何止医护人员,防疫的第二战场一一新闻战场,新闻人亦逆行,并有人随时准备出征……到武汉去,到祖国最急需的地方去……”

写好“忠诚”二字,要有“豁出去”的勇气。我军从炮火硝烟的战争年代开始,就有战地记者“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冒着枪林弹雨深入战场一线。从反映百团大战等战斗场景的摄影记者徐肖冰,到采写记录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随军记者阎吾,再到拍摄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壮观场面的军事记者孟昭瑞……他们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写出的一篇篇反映战况的报道,拍摄的一张张记录战争进程的照片,为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战争记忆,唤起人们对和平的珍视。

此次抗疫,军事记者争先恐后深入到抗疫最前沿。从《解放军报》记者进入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接管的汉口医院重症监护室,用镜头记录下医护人员《与看不见的“敌人”奋战》的画面,到中国军网记者跟随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西京医院重症医疗组7名医护人员前往武昌医院重症监护室《体验抗疫一线工作高强度》的亲历式报道等,再到新华社记者连续多日面对面采访诸多医护人员、踏访多处危险场地写出的目击式报道《战武汉——解放军支援湖北抗击疫情直击》等等,都体现出了新时代的军事记者继承了从烽火硝烟战场中走来的老一辈新闻战士的优良传统和使命担当,在疫情这看不见的“敌人”面前,表现了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慨。

  “武汉加油!”成为医护人员的共同心声。

危难时刻见忠诚。疫情,虽然让人们在空间上保持了距离,但军事记者用忠诚推出的一个个冒着热气、充满激情的新闻产品,让亿万颗心却贴得更近了。

这正是军事记者的荣光,更是军事记者的使命所在。

今天,在记住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故事的同时,我们的记忆也应该留点给这些记录历史、书写壮举的军事记者。也许,他们手中的笔和镜头永远只会对着别人,没有时间也不愿讲自己的故事,但是,我们不应该不记住他们的故事!(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