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传媒人物 > 正文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汤广花: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2020-03-11 16:11:01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汤广花   

  盼着早日回到武汉的汤广花。

“广花,我在起草节后抗击疫情报道计划,湖北这块儿,你有什么想法?”1月30日上午,我收到报社领导发来的一条信息。当时,报社正在为春节之后的出报做着准备。

作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驻湖北站唯一的一名记者,我知道,这个时候,自己必须要站出来。

彼时的我,正“困”于安徽。1月22日,武汉“封城”的前一天,我按照事先既定的安排,乘火车回到了安徽老家。本打算陪父亲过完年就立即返汉,但随着交通的停运,以及社区对鄂籍人员的隔离管理,我只能暂居安徽。

1月22日晚,我从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获悉,该社组织一批专家正在紧急编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一书,为大众解答在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的疑惑。于是,我便立即联系采访相关负责人,并快速成稿。此后,在报社领导和编辑的支持下,该书电子版在报社微信公众号“好书品读”首发,点击量超过56万。“及时雨”“相关知识介绍与防控措施较全面”……读者的留言让我意识到,与其在家担忧、恐惧,不如去做一点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为抗击疫情作点贡献。

采访抗疫的优秀记者,是我接到的首个报道任务。彼时,许多中央媒体以及地方媒体已派出记者前往武汉,与湖北本地的媒体记者们一道深入抗疫一线,推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新闻报道。采访谁呢?我暗暗定了两条标准:一要深入一线有鲜活事迹的;二要能接受采访不影响对方正常工作的。

在浏览《湖北日报》的疫情报道时,“柯皓”这个名字不断出现。这是一位摄影记者,自1月22日起就开始参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拍摄,且多次进入隔离病房,拍摄了大量医护人员工作的鲜活画面,视觉冲击力很强。

锁定目标后,我又从侧面了解到,柯皓不仅专业、技术过硬,而且勤奋。为了用影像讲述疫情,他常常工作至转钟,如为拍隧道封闭,凌晨1点回酒店;晚上11点去武汉天河机场拍首批海外物资到凌晨3点等。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他自除夕离家,至今没有回去过。

在柯皓身上,我看到了所有抗疫一线媒体人的身影。很快,我通过《湖北日报》联系到柯皓。在他工作的间隙,通过电话、微信等渠道完成了采访。经过报社领导和编辑的打磨,2月3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一版倒头条刊发报道《四进隔离病房 用影像记录真情》,感动了许多读者。有媒体人留言,“为我们更多记者敢于冲到防控最前沿增强了信心与动力。今天我们(单位)内部都在阅读”。

此后,我又相继采写了《隔身不隔心 只因心中有初心》《采访中看到普通人的伟大》等稿件,讲述记者们克服自身困难,不计个人得失,在距离病毒最近的地方,用笔和镜头记录真相,传播正能量。

根据社区对鄂籍人员的管理,我自到达家乡之日起,就一直居家隔离,我的家人也因密切接触而不得外出,买菜吃饭成为生活难题。幸运的是,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处于疫情风暴中心的湖北人情况如何呢?我发现,在湖北省广播电视局的协调下,多个家庭农场自发向防疫一线捐赠蔬菜,于是采写了《湖北:广电局“做媒”充实“菜篮子”》。

一位姓付的先生戴着口罩在方舱医院读书的照片走红网络后,让更多人看到阅读的力量。阅读可以使人平静,给予人力量。为了添一份战胜疾病的精神力量,武汉新华书店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图书馆、卓尔书店等多个单位参与搭建“方舱书屋”。于是我采写了《武汉“方舱医院”建起四个卓尔图书角》《阅读给人胜“疫”的勇气》等稿件。

我在采访《湖北日报》首位进入隔离病房采访的女记者余瑾毅时,她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无论是医生,还是记者,抑或是急救中心的担架员,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将自己该做的事做好,那么疫情得以控制的那一天,就会更早到来”。

是的,我也将继续坚守岗位,盼望疫情得以控制的那一天早点到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汤广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