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静(左)采访上海驰援武汉的医学专家。 武汉对于我是不一样的地方。我在这座城市长大,小学,中学,大学,直到第一份工作…… 我并不在第一批报道梯队里。到武汉去,是我自己主动要求的。1月22日我轮休。上午,我一个人坐沙发上刷新闻,越看越觉得武汉形势危急;越想越按捺不住。我马上给新闻中心副召集人发了请战的微信。 请战得到了同意。 一边收拾行李,一边想了想措辞,我拿起手机在家庭群里对母亲和先生广而告之:“刚接到通知,晚上到武汉,估计过年是回不来了,下午去打防疫针”。 我妈发了一个字:“啊”,跟着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先生没有回答。此前两天,我下班回家,他迎接我第一句话就是,“你们那儿如果要派人去武汉,你可千万不要报名”。我知道他既了解我的个性,又心疼我的身体。我11年前做了甲状腺癌手术,双侧恶性,全切。手术后免疫力变低,这两年不断出各种状况。但只考虑自己,那就不是我了。 11:05,前方工作群建立,群名:“武汉,能!” 然而,好事多磨,建群也就十来分钟,一个意想不到的神转折到来:去武汉的事暂缓! 但3天后,行动重启。1月25日,我和另外两位同事——黎明和亚飞分别从北京、石家庄、郑州三地出发,在列车上集合,目的地——武汉。 人聚齐后,我们在火车上一起合了影。黎明此时却显得有些慌张。他这时才告诉我,他妈妈身体不好,没敢实话实说是去武汉,他骗家里是回北京值班。他说,郭静姐,这张照片别发新媒体。 黎明自此也取了这个笔名——“黎明”。为了保住这个秘密,他的形象,他的真名,至今一次都没出现在我们的公开报道里。 我们到达武汉后迅速展开报道。随着越来越多的医疗队驰援武汉,可以想见,这里会有多少感人的故事!但我们就3个人,怎么跑得过来?低调的黎明出了个“金点子”,找医疗队人员自述,推出个“武汉日记”?我说好啊,不妨叫“天使日记”,不仅援汉医疗队,本地医护人员也加入!个人自述,后方编辑,这样我们仨就能腾出手多跑现场。 说干就干!中国之声特报部承接了这件事。1月29日,第一期《天使日记》出炉。这个节目,成了中国之声报道的突出亮点,医护人员南腔北调的口音,饱含情感的讲述,来自一线的鲜活故事,汇成了一幅幅声音画像,平实,生动,催人泪下。 2月3日起,我们开始搜集查证“四类人员”未能“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情况。第一天,14例;第二天,16例;第四天,31例……截止到2月9日,7天,我们共核实上报79例。每一例背后,都是一个深陷绝望的家庭。 在最感无力的那天夜里,我在朋友圈发了一句:“从来没有觉得,有这样难的时候。”那些天,我见证了太多的生离死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所以,2月14日,当我在武汉市中心医院见到疼痛科主任蔡毅时,他对我真是非常“治愈”。相比我,他肯定是更直接面对死亡,但是,他乐观,豁达。他向我讲述了他亲手送走第一位逝者带来的震撼、打击,也回忆了他那篇在微博刷屏的林君的点点滴滴,更表露了一个一线医生在最初的慌乱后迅速调整,在治疗方案和情绪心理上“对症下药”的果敢和自信。 这篇专访《“送别小卖部老板”刷屏,才发现这位武汉医生的“树洞”更戳心》,微信阅读量达到10万+,#武汉医生的树洞戳心了#这一话题,微博阅读量2026万。与此相关的广播剧《凡人小林》以#武汉凡人小林#登上热搜,阅读次数达到2.9亿,讨论次数6.2万。 而比作品获得认可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后方同事的大力支持下,一台价值20万元的无创呼吸机运到了武汉!那天,我和同事天没亮就跑到火神山医院接货,然后护送到武汉市中心医院,亲手代表捐赠方交到蔡毅手里。看着蔡毅乐乐呵呵、马不停蹄地准备送往他们医院后湖院区,我心里那份满足,绝对不是一期节目的点赞可比的。 现在,我曾经觉得那么吵的城市一下子变得如此安静,街上还是没什么车、没什么人,但不知为什么,走在路上,却比刚来时踏实许多。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戴着口罩,但感觉,心与心的距离,却比以往更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广播编辑部记者 郭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