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浩铭(左一)在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呼吸危重症医学科采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新华社对此次疫情报道也及时作出部署,为全社开展报道提供了坚强保障。作为新华社采编队伍中的一员,我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新华人,全力投身到疫情报道中。 1月20日钟南山院士表示“不明原因肺炎”有人传人现象后,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件重大突发事件。当时我正在广西环江和罗城两个偏远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进行“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1月21日,分社总编室启动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报道机制,要求全体采编人员对此次疫情高度重视,一旦发生重大疫情,立即投入采访。1月22日一早,我便赶回分社驻地南宁,随时待命。 经过认真分析,我认为这次疫情发展迅猛,短期内可能不会结束。在做好对家人的解释工作后,我把好不容易抢到的回家过春节的动车票退掉,放弃了休假。 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之后,形势陡然紧张。广西也开始发现疑似病例,并开始指定医院收治和隔离来自湖北或者近期与湖北人员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广西分社确定将第一个疫情现场采访安排在接诊湖北籍发热病人的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此时已经是除夕,大部分同事已经放假回家。 疫情汹汹,到最危险的定点医院采访,绝对是一个大挑战。在分社总编室安排下,我们一行5名全媒体报道记者一早便赶到医院采访。《“为生命站岗 我们选择逆行”——记除夕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广西医护人员》一文,就是从医院大门口的发热病人分诊台到隔离病房采访到的一个个鲜活的素材而写成的。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前来看病的发热病人基本都有武汉接触史,其中可能就有新冠肺炎患者。我们虽然戴着口罩,但无其他防护用品,存在着被感染的危险。但是采访小组的同志都是骨干党员,没有一个人退缩。 在分社人手紧张的情况下,我主动要求春节假期参加报道。在参与报道的过程中,我探访了收治病人的医院、防控卡点、田间地头、工厂企业、社区街道等多个场所。在大部分人闭门不出的时候我把新华社记者的职责使命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在关键时刻体现出责任与担当。 作为地方分社记者,我们要积极履行职责,出色完成报道任务,为新华社发挥主流媒体“定心丸”作用贡献力量。 启动应急机制后,分社每天召开选题策划碰头会,策划报道重点方向。随着疫情形势逐渐严峻,分社采取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策划。我积极报送选题,并按照分社安排,深入一线,扎实调研。 1月26日下午,根据分社总编室安排,我前往河池市采访当时全国年龄最小确诊患者的相关情况。在出差途中,我接到家里电话,爷爷因病去世。 疫情严峻,采访任务紧急,我强忍着悲痛,当天下午到达河池市疾控中心和河池市人民医院感染科。采访结束后,我顾不上吃晚饭就马不停蹄地往南宁赶,在车上完成了写稿和发稿工作。晚上9点,我终于回到了南宁家中。而在这时,痛失亲人的悲痛才紧紧地裹住了我。 按照特殊时期白事从简的要求,在赶回老家送完爷爷最后一程后,次日晚我便驱车回到南宁,继续投入到疫情报道之中。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围绕中国“南菜园”新鲜蔬菜驰援武汉、防护服企业开工情况、畜牧业生产受疫情影响、企业复工、市场物资供应、基层社区防控等方面进行调研,并采写了多篇公开和内参稿件。从1月22日开始,不间断地工作已然成为常态,而这样的状态也让我不辱新华人的使命。(黄浩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