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龙(右)见证了黄冈从冬眠到苏醒的历程。 湖北,是我当兵时所在的地方。当台里决定派记者前往湖北抗疫一线时,我提出了申请。 2月的黄冈,有些春寒料峭。昔日繁华甚至有些吵闹的黄冈市区,如同冬眠一般,陷入沉寂。距离医疗队驻地10分钟车程的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是黄冈版的“小汤山”,医疗队的主战场。原本这里要到5月份才能投入使用,因为疫情,被紧急征用进行了改造。湖南医疗队在大别山首批开设的4个病区,在1号楼的五楼和六楼,刚开科,就基本收满了确诊病例。 在黄冈,不缺少美丽。要进入病房的污染区,医务人员要穿上防护服,戴上两层口罩、手套,还有护目镜,将身体包裹成“粽子”一样,闷热、不透气、行动不便。因为防护物资紧张,医务人员不得不尽量延长自己在隔离区的工作时间,每班要七八个小时,而每件防护服的使用寿命,理论上只有4个小时。可是,被护目镜遮挡的眼睛,被口罩压变形的面容,被手套勒成白色的双手……这些都无碍白衣天使的美丽。 在黄冈,不缺少感谢。“每次听到感谢,我们都会说不辛苦,这是我们应该的。有一天,一位阿姨说:‘不是应该的,都是妈妈的女儿,他们都很担心,你们是真心辛苦’,那一瞬间就感觉泪水忍不住了。”队员尹艳来自湖南衡阳,她在黄冈待了40多天,自己的母亲在家里也担心了40多天。很苦很累,但当自己照顾的患者出院的时候,所有的付出变得值得。她盼望着摘下口罩自由呼吸的时候。 在黄冈,不缺少温暖。2月3日,80岁的邵爷爷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后来因为病情恶化转入了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湖南医疗队负责的重症ICU。心情低落的他担心自己这次挺不过去,进ICU的当天,悄悄写下了遗书,被值班护士钱淑琴发现。医务人员给老人家做了心理疏导,把自己崭新的棉衣、秋衣秋裤送给了老人,还帮他洗脸、擦澡、换上新衣。时间一长,老人家已经冷了的心,被大家又给暖热了。老人转入轻症病房的当天,他把自己写的遗书撕了,并跟一直照顾他的钱淑琴约定,要好好活下去,要坚持到最后。 在黄冈,不缺少感动。“我丈夫也是医生,别人来一线还要给家人解释,我和丈夫不用,因为从结婚那一刻起,我们就已经做好了这个思想准备。”今年49岁的朱娟玲来自株洲,是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护士,是同批队员眼中的“主心骨”。疫情前期,黄冈市社会福利中心被临时改成了医院收治疑似患者,条件艰苦、人手紧张。朱娟玲及同事们除了要照顾病人,还要承担端茶送水、清洁打扫的工作。在等待检测结果的四五天里,很多疑似病例会心理崩溃,有时会闹、会抓人。动作稍微大一点,拉扯一下防护服、手套,医护人员立马就面临职业暴露的风险。每次为病人做心理疏导,只要朱娟玲在,她都会主动向前。 在黄冈,不缺少希望。经过40多天的救治,治愈的患者陆续出院。黄冈在慢慢恢复,道路上可以看见行驶的车辆和行人。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内的病区外,鲜花已经开了,这座城市正在从冬眠中苏醒。(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湖南新闻联播》 白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