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1月23日武汉开始“封城”,到今天整整70天。70天的艰苦卓绝,新闻战士义无反顾、勇敢逆行,与武汉同呼吸、共患难,见证了坚守中的温情和感动,记录了磨难中的成长和奋起,传递了拼搏中的信心和希望。今天,我们推出3篇武汉战“疫”一线记者的采访手记,讲述70天的“守城”经历,分享刻骨铭心的难忘记忆。 总台央视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记者蒋晓平: 金银潭医院是我的主战场 24年记者生涯,亲历1998年防汛抗洪、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19年江苏响水爆炸事故等突发事件,但没有哪个事件能让亲历者这么近距离感受到危险和心灵震憾。亲历其中,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肩上的职责和使命 我是第一位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部派到武汉并进入重症隔离病区采访的记者。 从1月14日到3月27日,在武汉抗疫一线已经战斗了70多天,我见证了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蔓延,到最后有效控制的全过程。在这期间所经历的各种危险、各种苦和累,我终身难忘,也收获多多。 在武汉期间,我先后播发疫情报道70多条,其中绝大多数是在“红区”里采访拍摄的。 “风暴之眼”金银潭医院是我的主战场,记者群体中最初只有我和摄像苗毅萌两人在金银潭医院,我们发出的每篇报道,都是全国、全世界的独家新闻。1月22日,我们所采制的《独家!总台央视记者探访武汉金银潭医院隔离病房》播出后,被国外多家媒体采用;我们采访的《蹲点日记:医护人员的坚守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抗击新冠第一线:我们与这座城市在一起》等节目,也引起不少的关注。通过我们的节目,人们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的真实情况,也看到了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抢救病人的感人场景。尤其是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中,由白岩松等6位新闻主播带来的节目《爱是桥梁》,感动了无数人。节目中展现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隔离病房内外的场景,都是根据我和同事采访拍摄的素材编辑而成。之后我们采制的《抗击疫情的“逆行者”》《82岁陈义和:乐观心态助我战病魔》等节目,都产生较好反响。 除夕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记者蒋晓平(左)和同事苗毅萌在金银潭医院隔离病区拍摄采访医护人员。 作为武汉市传染病专科医院,金银潭医院是最早打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的地方,从2019年12月29日开始,所有医生、护士、后勤保障等部门人员,全都坚守岗位,并肩战斗,没有休过一天假。有人晕倒了,有人呕吐了,还有人累病了,但是没有一个人轻易退出战斗。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一路蹒跚,却仍然斗志昂扬。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都让人感动落泪。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记者蒋晓平在金银潭医院隔离病区拍摄采访。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42000多名援鄂医务人员不畏生死,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各方爱心人士自发行动,捐来大量救急物资;武汉市民自觉承担志愿者工作,努力解决医护人员衣食住行等困难……许多人感慨:这样动人的场景,只有中国有,也只有中国能。 我的记者生涯已有24年,先后亲历过1998年的防汛抗洪、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舟曲泥石流、2015年的天津港爆炸、2019年的江苏响水爆炸事故等突发事件,但没有哪个事件能让亲历者这么近距离感受到危险和心灵震憾。亲历其中,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职责和使命,都在不畏生死、奋勇向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记者蒋晓平在金银潭医院隔离病区拍摄采访。 记者是时代的瞭望者,我们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了这段历史,传达了抗疫精神和中国力量。作为一名湖北人,在家乡武汉出现重大疫情的时候,能够冲到最核心的地方,能够与武汉人民共呼吸,和白衣战士同成长,这是我的荣幸,也是我一生的财富。 湖北日报社武汉新闻中心记者李墨: 不负历史的记忆 这些生命的片段,时常让我们泪流满面,却又感受到坚强的力量。除了追求新闻本身的速度、深度、高度和广度,我们更珍视的,是笔下那一份传递冷暖的温度,是不负历史的记忆、时代的体温 从武汉关闭离汉通道至今,我们已经守城战“疫”了70天。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这次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战斗最先打响的地方。1月26日,作为武汉第一批进入重症病区采访的媒体记者之一,我和部门副主任唐晓安、摄影记者柯皓,在金银潭医院蹲守7小时后,终于在晚上9点见到了疲惫的张定宇院长。 当他一瘸一拐地走来,我们无论如何都不曾想到,眼前坚定站立的,是一名双腿已经开始萎缩的渐冻症患者。 这是张定宇第一次对公众透露自己的渐冻症病情。自2018年确诊,不想被“特殊照顾”的张定宇,将这个秘密瞒了近两年。他说:“我的身体正在慢慢失去知觉,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抢回更多病人。” 1月26日,大年初二,湖北日报社武汉新闻中心记者李墨(左)和部门副主任唐晓安在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采访。 采访结束已是凌晨,我们连夜赶写人物通讯《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报道推出不到24小时,湖北日报新媒体平台上点击突破6900万次。他的故事,感动了中国。 武汉同济医院感染科三病区护士张霓,因坚守隔离病房无法带手机,永远错过了亲人生死求助的来电。待她匆匆赶回家时,她的“大伯爸爸”已经去世了5个小时。 2月9日深夜采访张霓时,她在电话那头自责地哭:“我每天奋战在患者身边,却没能救下自己最亲的人。”在一封寄往天堂的信中,她对“大伯爸爸”说:“会有天使替我来爱你。” 1月25日,大年初一,满彩美等21名环卫工人,在请战书上按下红手印,挺进武汉市十一医院重症病区,每天为医护人员和病房患者清理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最忙时,一天清了100多桶,哪怕里面埋着危险的针头。他们是城市收入最微薄的群体,能搏的只有身体,能拿出的只有双手,却在这一刻甘愿奉献所有。 3月29日,湖北日报社武汉新闻中心记者李墨(右二)采访光荣完成“红区”抗疫使命、隔离归来的满彩美等环卫工人。 习近平总书记说:“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作为这场疫情的亲历者和记录者,这些生命的片段,时常让我们泪流满面,却又感受到坚强的力量,激励更多人负重前行。 在这场战役中,作为一名党报记者,除了追求新闻本身的速度、深度、高度和广度,我们更珍视的,是笔下那一份传递冷暖的温度,是不负历史的记忆、时代的体温。 湖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秦声: 与医护人员并肩前行 在大难面前,在生与死的考验中,我和我的同事牢记身上所承担的使命职责,各自坚守在岗位整整70天,没有一个人退缩 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后,融媒体新闻中心的采访报道任务翻了几番,长时间的一线报道,让多位记者出现了因休息不够、抵抗力下降病倒的情况。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我被大家高昂的士气鼓舞着。经过几次主动请战,领导终于同意让我带领一个前线医院报道团队奔赴一线。 回想过去的70天,我最深的感触,就是在投入战“疫”一线的当天,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的一句话:“疫情总会过去,我不知道这场灾难过去后,这座苦难的城市和我们自身会付出多大的代价。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要让这座城市在曙光来临之前不会丧失信心,让灾难过去之后不要遗失记忆。” 这也是整个疫情报道期间,我和我的同事们所秉承的报道理念。 在火神山医院已启用病区内采访患者和医护人员,我见证了火神山医院送走第一批出院患者,为武汉人民传递康复的希望;在武汉医院床位紧张的时候,我穿着防护服等待了7个小时,独家报道了武汉第一家方舱医院——武昌方舱医院启用并收治患者的历史性时刻。 2月4日上午9时许,湖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秦声在火神山医院报道首批患者转运。 在大批康复患者出院,全国疫情向好的时候,我和组里的同事们,依然坚守在医院的重症病房和ICU里记录患者的救治过程。无论是气切、插管还是其他治疗,我们和医护人员一起并肩而行,只为向外界传递出医护人员全力救治的决心。 2月3日,湖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秦声(右)在武汉青山方舱医院采访。 过去的70天,我和我的同事,坚守在各自的岗位。这些天里,身边的同事有生病的,有疑似感染被隔离的,但是,没有一个人退缩。在大难面前,在生与死的考验中,我和我的同事始终牢记身上所承担的使命职责。 如今,城市已经渐渐重启,作为记录者,我也将继续陪伴着这座英雄的城市重新走向辉煌。 致敬所有冲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 愿早日凯旋! 本文内容分别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湖北日报社、湖北广播电视台提供,转发请注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