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传媒人物 > 正文

听!浙江最美“逆行”新闻人的故事

2020-04-20 10:24:32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浙江日报   

一名老记者在战疫中成长

浙江在线记者 王坚颖

时间最长,条件最苦,危险性持续最长……湖北前线采访66天刷新了我职业生涯的纪录,让我对新闻工作者“四力”的认识和实践有了极大提升。

作为我省最早出发赴武汉的唯一随队记者,我和医疗队队员们一起当“搬运工”,同吃泡面和冷盒饭。记者有时候不能只管自己的报道,我把自己当医疗队的一员,出力吃苦的活我都参加,领用物资、改善生活的时候我就退后一步,队员们都把我当成战友。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到了,收获也是甘甜的。我是学新闻出身的,短板是出镜,但在武汉期间,我学着使用Vlog。一次和人民日报联合进行的“武汉浙江病区”直播,阅读量超过2000多万,评论点赞过万。

在湖北的经历是我的财富,我很振奋,因为一名老记者还能从中成长。

白衣天使们应该被铭记

浙江卫视记者 石磊

2月14日,我和同事周家齐跟随浙江省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出征。当看到医术精湛的医护人员蓄势待发时,我真切感受到了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精神。那一刻,我为自己能够与浙江医疗队并肩战斗感到自豪。

在武汉的38天里,我和同事深入武汉多家医院,及时采访报道医疗队的动态,回应社会各界关切,用新闻特写报道感人的战疫故事。白衣天使们的感人事迹应该被铭记。

在医疗队临别返浙时,很多当地医护人员、群众和志愿者自发赶来送行,他们与医疗队队员相拥告别,有的泪流满面。现场“谢谢”“辛苦了”“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的呐喊声此起彼伏。车队路过时,当地私家车车主自发鸣笛向医疗队致敬。武汉的采访经历,我们永远难忘。

追求独立思考好新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记者站记者 高珧

从1月23日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记者站全员21人全部在岗。我们报道的一大亮点是:不做同质化的报道,做独立思考的好新闻。

一“快”一“慢”对于新闻报道来说十分重要。“快”是指新闻第一时间发布,“慢”是指重头报道沉得下心。浙江的疫情防控工作在全国领先,我们的报道也从疫情开始就做到了领先一步。我们通过《新闻联播》等形式在全国率先报道了浙江利用“健康码”这种“互联网+大数据”的方式应对复工复产。

浙江的抗疫有鲜明特点,比如运用数字经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所以我们的思考和报道方向应该抓住浙江的特点特色,避免新闻同质化,做出有高度有深度的独家报道。

逆行一线 忠实履职

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 俞菀

疫情是医护人员的战场,同样也是新闻记者践行初心和使命的战场。作为新华社浙江分社最早投入疫情报道的一线记者,我在报道过程中见证了浙江在疫情防控中的担当和治理能力,相关工作模式、工作经验被迅速推广。

在这场疫情中,我作为医疗线记者,对话权威专家、走访集中收治医院和隔离点、连线援鄂医生,采访远赴意大利、拉美等地的浙江医疗队队员,努力通过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医者仁心”。我参与采写的《不分昼夜奋战一线 浙江建起“守护者联盟”》《拦住“死神”的三位“掌门人”》等稿件均产生广泛影响。

今后,我将始终对新闻记者这份职业抱有赤忱和敬畏之心,把报道写在生机勃发的之江大地上,把报道写进群众的心坎里。

做有温度有情怀的报道

人民日报浙江分社记者 窦瀚洋

做了两个多月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报道,对浙江经验我已是“如数家珍”。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背后,少不了每一位浙江人的支持与努力。

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文字中,人民群众永远不会缺席。我还记得绍兴的女企业家徐爱华,举全厂之力转产,新设防护服生产线,这份担当让我感动至今;我还记得宁波的年糕店老板乐一军,坚持为卡口值班志愿者送夜宵两个多月,这种坚守让我佩服;我还记得那群支援温州的青年志愿者,尽力向家乡驰援防疫物资,这片赤子之心令我动容。还有杭州小江社区,用一张责任分工图,诠释了什么叫做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这种智慧让我难忘。

身在浙江,爱在浙江,作为一名党报人,要与人民共情,我还想为浙江百姓记录更多接地气、有温度的浙江故事。

牢记使命 彰显担当

杭州日报记者 柯静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我深深感到,在这场疫情大考中,党媒的职责使命、记者的责任担当得到了充分彰显。

担当,体现在及时报道权威声音。浙江启动一级响应前一天,我就迅速行动,采访到了李兰娟院士,当日杭州日报就推送了李兰娟院士专访。疫情期间,我3次专访李兰娟院士,传递权威声音。

担当,体现在深入战场的果敢勇毅。我前后20多次深入发热门诊、浙大一院采访;前后5次送走援鄂医疗队,又5次在萧山国际机场迎回返浙医疗队,积累了大量一手素材……

双脚走下去,新闻才能立起来;感情淌出来,宣传才能强起来。抗疫报道是我职业生涯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眼下,我和同事们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战疫情,促发展”的宣传报道中,把希望、温暖、信心传递给广大市民,为汇聚起“两手硬、两战赢”的磅礴力量作出贡献。

战斗的青春最美丽

宁波广电集团记者 董寅寅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宁波广电集团新闻综合频道1月24日开始就进入抗疫报道的战斗模式。疫情发生后,我们频道也开创了10天连续上12次央视《新闻联播》的纪录。

疫情一线是战场,记者就是战士。在疫情形势较严峻时期,我就主动报名进入高风险区域采访,成为频道首批进入隔离病区采访的记者之一。

为了保证报道质量,我们很拼。宁波是全国首批采用专列方式接外来务工人员复工的城市之一。为了能全方位反映专列的情况,我和同事在已拍摄一条成片的基础上,又在午夜专门赶到余姚火车站,补拍专列随行保障的医护人员镜头。这条消息最终在央视《朝闻天下》播出,也是对我们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今后,我们要继续践行“四力”,讲好宁波故事,展示宁波力量。

在战疫中当好党群桥梁

温州日报时政新闻部副主任 姜巽林

市级媒体在战疫中也有不可替代的责任与使命。

战疫中,我们发挥社情民意“窗口”作用。

我们走进一个个隔离病房、奔波在基层站所,撰写评论、制作新媒体产品,刊发大量报道。这些报道展现了温州战疫的方方面面,不仅振奋人心,也为公共决策提供参考。

战疫中,我们当好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在重要节点,我们参与策划了一系列互动活动,用接地气、真挚的语言与市民对话,得到众多网友的肯定和反馈。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战疫报道中锤炼了“四力”,坚定了信念和担当。这段经历将成为每位记者的精神财富。抗疫报道就是一堂生动的党课,激励我们更加坚定走好新闻路。

“荆”生难忘的抗疫采访

浙江日报记者 胡元勇

这次是我参加工作以来出差时间最长的一次,前后共37天。37天里,我几乎每天“冲”进重症病房,每天都被一种精神驱使着脚步。病房里时时刻刻发生着感人故事,可爱可敬的浙江医疗队队员们的战斗和坚守、奉献和付出,让人感动。我打开相机默默记录,记录每一个危险的、悲情的、振奋的时刻。在这里,有幸见证这一切,再多辛苦也值得。

青春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拥有无限的可能去挑战去奋斗,感谢自己选择了这份职业,见证了湖北人民的艰难与不易,见证了浙江儿女的无私和无畏。这次采访对我来说,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财富,我要将战疫精神状态投入到平时工作中,更加努力工作,不断成长,这就是作为一名党员从这场战疫中汲取的最大力量、最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