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栏看世界,潜心察民生;慧眼辨是非,精心著文章。——朱国顺 与作为媒体记者的身份相比,朱国顺作为重大选题策划者、主流媒体的管理者,对新闻界而言,更有标杆作用。 从1984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进入新民晚报社后,朱国顺从业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新民晚报社,而其间在东方网工作的几年则是较早探索媒体融合的重要经历。如今,他的身份是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频出新媒体创意 在新民晚报社工作22年后,2006年7月,朱国顺从新民晚报政法部主任调任东方网。 在东方网,朱国顺将传统媒体的好经验、好做法与新媒体新特点、新优势紧密地结合起来。 陆家嘴论坛如今已经是上海市政府组织的一个著名活动。2008年举办第一届论坛时,东方网便对30多场活动进行了全程直播。这是在朱国顺的倡议和主导下进行的,在当时是一次媒体实践的大创新。通过这次直播,大大提升了论坛的影响力以及东方网自身的传播力。这组报道当年即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上海新闻奖一等奖。 其实,从2007年开始,朱国顺便创意、策划了东方网对上海两会全团审议、分组讨论等进行直播。遇到重要直播,朱国顺还要亲自审核直播内容,确保万无一失。这在当年的新闻界,也是一件重大“头条”事件。 2013年9月,东方网精心策划设计了一个以漫画形象为主角解读自贸区特点的新媒体作品《东东“漫”游自贸区》。专题在中国(上海)自贸区挂牌当天清晨推出,成为一图理解自贸区的绝佳方式。这一作品摘得了2013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上海新闻奖一等奖。而从漫画形象设计到主体文字、专题布局,均由朱国顺创意制定。 探索全媒体化 2016年9月25日,朱国顺担任新民晚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主持《新民晚报》重大改版。 当年11月1日,借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召开的契机,《新民晚报》在当天封面版上刊发了由自家摄影记者拍摄的首次公开亮相的歼20战机雄姿的彩色照片。这是在《新民晚报》87年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全彩色印刷,具有里程碑意义。 与此同时,朱国顺也在“狠狠地”推动着全社的媒体融合建设,他认为,“融合是个只争朝夕的事情。” 建一个融媒体中心,某新技术团队预言需要半年时间。而在朱国顺的主持下,2017年8月仅用了20天时间,新民晚报融媒体指挥中心就在上海传统媒体中率先建成了。几乎同时,新民客户端全新改版。2018年,新民晚报社又创新推出了微信端《新民早报》。“从24小时一张报,到24小时一直报。”朱国顺说,因为这3个端口,新民晚报社的媒体融合进入了新时期。 一年一个新变化,一年一个新台阶。 2018年10月,朱国顺积极推动报社体制机制改革,进行流程再造,创新将报社新媒体部视频组与摄影部进行一体化重组,生产能力提高了5倍多。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一个月后,新民晚报社在朱国顺主持下成立了4个全媒体工作室。之后,新民晚报社又陆续成立了8个全媒体工作室。在没有大规模增加人力、财力的情况下,通过创新机制改革,这些全媒体工作室每月新增加阅读量超1亿。朱国顺的感受是,“发掘传统媒体的生产力,专注于专业化、垂直化的优质内容生产,这是传统媒体融合发展中的重要路径。” 明辨是非一锤定音 30多年来,朱国顺笔耕不辍,一直在“精心著文章”。在担任东方网、新民晚报社领导后,朱国顺依然深入一线采写报道,至今坚持每周撰写新闻评论。他作为第一作者策划采写的系列报道《阅读上海100胜》、个人新闻评论专栏《新民一周》、创办并作为第一作者的专栏《新民眼》《国际观察》等,均在上海新闻奖中拔得头筹。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过程中,媒体人一定要有大局观念,既关注国内发展,又洞察国际形势。”朱国顺说,这就要“凭栏看世界”。而作为新闻人,还应以人民为中心,一切要以人民利益为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当今社会非常复杂,对于媒体人来说,眼光应比受众更加敏锐和精准,要有判断大是大非的能力。”朱国顺认为,越是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下,媒体人越需要具有一双慧眼,冷静客观地分辨,作出重要判断,引导舆论方向,让主流媒体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凭栏看世界,潜心察民情;慧眼辨是非,精心著文章。”回顾30多年新闻工作经历后,朱国顺总结出了自己的座右铭。(记者 杜一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