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记者手记 > 正文

中新社安源:逆行无悔

2021-01-07 11:45:17    来源: 中国记协网   作者: 安源   

2020年1月27日9时5分,志愿前往武汉支援采访报道的我,从成都东站踏上驶往杭州东站的D2264次列车,向武汉出发。

接到出发任务的时候是大年初一,当时我正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采访即将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没想到我也即将成为这些“逆行者”中的一员。

大年三十,我还进入到成都市定点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医疗机构——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拍摄,感受到了医护工作者的不易。

出发时正值大年初三,是人们传统走亲访友的日子,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成都东站宽敞的候车大厅显得十分冷清,连以往最热闹的检票口也无“长队”可觅。

七八名乘客和我一同上车,车厢内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在乘务员的帮助下放好行李后,大人、孩子均戴着口罩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鲜少交流、走动。

当乘务员得知我去武汉支援采访的时候,他们反复叮嘱我要加强防护,还端来了他们的工作餐,让我觉得十分暖心。

列车加速出川,在群山峻岭间平稳飞驰。车内广播循环播放着新型肺炎防疫注意事项,两侧车窗外,青山绿水依旧。

每次到站停靠,带着口罩的工作人员都会手持消毒工具为列车消毒。列车停靠的每一站,我都会下车拍照留存影像资料。

随着离武汉越来越近,上车的乘客逐渐减少,列车上的乘客纷纷下车。还没到达武汉,我所在的车厢便只剩我一人。看着这“只有一位乘客的车厢”,我知道,前线就快到了。

17时45分,列车抵达武汉。出站后被誉为“楚中第一繁盛处”的汉口已是暮色四合、华灯初上,连续高强度工作了二十多天的武汉同事在出站口向我挥手。

在这片与疫情战斗、与时间赛跑的土地上,白昼的结束意味着夜晚新的工作开始。

在武汉65天的时间里,我与报道组同事多次前往隔离点、定点医院、重症病房以及雷神山、方舱医院等地,从医护人员到患者、再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普通环卫工人,用镜头记录了各个面孔在抗疫背景下的生动故事。其中随李兰娟院士红区查房的采访经历让我永生难忘、逆行无悔。

2 月 20 日,中新社前方报道组有幸获得独家采访李兰娟院士在ICU 病房查房的机会。接到采访通知后,我就开始思考进入医院后我要怎么拍、拍什么、怎么用镜头捕捉最感人、最生动的瞬间。

20日一早,我与同事就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的国家医疗队指挥中心与医院沟通。医院建议我们在外围拍摄,经过争取我们获得跟随李兰娟院士进入医院“红区”的资格。虽然我曾经在成都进入过“红区”,但再一次进入,并且是彼时疫情“风暴中心的中心”,心中不免有些忐忑。

当天从见到李兰娟院士开始,我就关注每一个细节,从她穿防护服,为同事加油鼓气,同患者做手势沟通,观察治疗设备……直到回到指挥中心继续新的工作。可能是当时湖北以外全国确诊病例已经14连降,也可能是医院不少患者的情况逐渐好转,当李兰娟院士脱下防护服时,疲惫的她下意识地露出了微笑,面部的压痕清晰可见。

在战“疫”拉锯战的关键节点,我意识到李院士作为最高级别的专家之一,她的笑容可以给人以信心和鼓励,也意味着希望和胜利,可以舒缓全国人民的焦虑,给患者增添战胜病毒的信心。

我连忙举起相机,抓拍了这个动人珍贵的瞬间。拍摄的这一组《李兰娟院士走进 ICU 查房了解患者治疗情况》独家图片,不仅上了热搜,在手机上被刷屏,还受到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

虽然离开武汉已经9个多月了,但在武汉的日日夜夜至今历历在目,让我感动,让我垂泪,更坚定了我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