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记者手记 > 正文

《陇东报》: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2021-09-30 18:20:13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田野   

一张报纸,就是伟大时代的见证和岁月永恒的记忆。盛夏时节,太阳产生的巨大能量,炙烤着陇东黄土高原,眺望旷野接入苍穹的地方,腾起的茫茫云烟和这里镌刻着的红色印记交相辉映。探寻《陇东报》的红色密码,仿佛踏上“红色专线”:董志塬上田陌纵横,村镇间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走进陇东报社,更见鲜艳的党旗相伴……84年来,这张报纸从一张单薄的新闻纸开始,在战火洗礼和时代变迁中几经更迭,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如今正以全媒体姿态记录时代风云,讴歌人民实践,忠实履行职责使命。

从抗日烽火中走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宣示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随着抗日救亡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各地抗日救亡报纸纷纷创办。陇东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多辉介绍,1937年10月4日,为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在红军教导师政委兼中共陇东特委书记袁国平的领导和关怀下,《陇东报》的前身《救亡日报》以“陇东通讯社”的名义,在庆阳城(今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正式创刊,为陇东特委机关报。5位年轻的革命宣传人员在当时编辑、出版、印刷条件极为简陋的情况下,捧出了第一张散发着抗日战场硝烟味道和油墨清香的石印小报——《救亡日报》,这是庆阳革命老区一段难以磨灭的红色记忆。

回望党的百年辉煌历程,这份报纸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1906年,袁国平出生于湖南省邵东县一个贫苦家庭。他酷爱读书写作,具有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思想和很高的理论水平。在创办《救亡日报》之前,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袁国平还相继主持创办了《红军日报》、《抗敌报》、《抗敌》杂志和《抗敌画报》,把宣传工作作为政治工作主要抓手。担任陇东特委书记短短的7个月里,袁国平抓革命抓生产,始终注重党的新闻宣传工作。陈毅曾夸奖说:“国平是一个好的宣传鼓动者,有才干。”

然而,不幸的是这位杰出的“宣传鼓动者”,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壮烈牺牲,年仅35岁。

翻阅陇东报社一件件珍贵的档案文件,仿佛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创刊初期的《救亡日报》,八开二版,双面石印。主要发行范围是陇东特委所辖的庆阳、合水、宁县、镇原、曲子、固原等地,每期发行300余份。同时,“陇东通讯社”还采取邮寄的办法,向当时国民党统治区的平凉、西安等地编发以陇东地区消息为主的稿件。但由于国民党当局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封锁政策,纸张供应十分困难,1938年3月,《救亡日报》出版至第175期时改名《救亡报》,每周不定期出版。当月28日,《救亡报》第一期出版,为3日刊,四开四版,仍为双面石印,后改为四开二版,单面石印。

辗转深山窑洞传党音

“革命战争年代,这份报纸辗转陇东地区的深山窑洞,硬是靠人背、驴驮,带着纸张、油墨、印刷机等,保证了正常出版,及时向陇东军民传递了党中央的声音和来自全国各个战场的捷报,极大地提振了当时陕甘宁边区军民的信心和勇气。”陇东报社总编辑秦彦超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创刊初期的《陇东报》由于当时出版形式灵活,宣传内容丰富,坚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抗日形势和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斗志,成为陕甘宁边区很有影响的地方党委机关报之一。”陇东报社编委张骁骏介绍,因为当时广泛的影响力,使国民党顽固派异常惊恐,被国民党甘肃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列为“严切查禁”的报刊之一。

荒郊野外、破庙窑洞、农家小院,都留下了革命战争年代陇东报社采编人员忙碌的身影。他们用一支笔、一个小本记录战事,支一方小桌刻制蜡板,及时编发《号外》《捷报》《新闻简报》。张骁骏说,在艰苦的战争环境里,陇东报社跟随陇东地委机关辗转在庆阳的山沟,新闻工作者工作在群众家里,吃住在群众家里,相互间亲密无间,结下了难以割舍的血肉情,不仅极大提升了采编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留下了许多刻骨铭心的故事。

“这份报纸发轫于中华民族最痛彻的家国记忆,凭借一纸之薄穿越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背负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殷切关怀,满载着陇东大地最生动的沧海桑田。”多辉说。

一纸荣光满载沧海桑田

时光来到1942年6月30日,《救亡报》出版至第474期停刊。同年7月,《救亡报》更名为《陇东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亲笔题写了报头。

“毛主席是应时任陇东特委书记马文瑞的邀请欣然命笔的。这是《陇东报》无比荣光的时刻!“陇东报”三个大字成为这张报纸未敢懈怠的动力之源。”多辉告诉记者,《陇东报》从此进入了新纪元,由5日刊改为周刊,期号新计,八开二版,同时由石印改为油印。

1946年9月,途经庆阳的王震将军赠给陇东报社一台收报机,用以接收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新闻,让广大军民了解时局战况。张骁骏说,有了这台收报机,当时的陇东报社就能及时收到各个战场胜利的消息,编在《陇东报》上,及时把这些消息传递给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增强大家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信心。

1949年7月下旬,庆阳全境解放,陇东地委改成庆阳地委,《陇东报》即转为庆阳地委机关报。新中国成立后,《陇东报》依然备受关注。秦彦超介绍,1950年至1952年,在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陇东报社陆续获得调拨的印刷机、铅字模等设备,并建立起印刷厂。1952年6月1日,《陇东报》自第697期起正式改为铅印。

1955年10月16日,《陇东报》出版至第1029期,因庆阳、平凉两地区合并,《陇东报》停刊,并入《平凉农民报》合刊出版。1985年6月18日,《陇东报》在停刊长达30年之久后,重新复刊出版。

“如果从1985年复刊算起,《陇东报》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期。30多年里,《陇东报》用一篇篇报道、一张张图片、一块块报纸版面,全景式记录了时代变革。”秦彦超告诉记者,《陇东报》从石印、油印、铅印,到如今的全媒体传播,80多年风雨兼程、薪火相传,成为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记者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