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传媒人物 > 正文

特别策划|记者眼里的两会

2022-05-10 11:04:50    来源: 人民政协网   作者: 徐康辉   

  • 关于中国记协


    无论台前,还是幕后

  • 3月11日早上6∶30分,一个同事发布在朋友圈的内容打动了我:“结束,又一年。”配图是刚刚苏醒的北京。

    是的,当大部分人准备从床上起来洗漱并迎接新一天的时候,我们的工作才刚刚结束。而所有经历过人民政协报两会报道的人都知道,这是每年的“日常”。

    正是这些“日常”,成就了人民政协报每年两会报道的精彩。

    2020年全国两会因疫情推迟,报道工作也面临着会期缩短、上会记者锐减等现实考验。从那时起,每年大会闭幕前后,我们会推出一个“特别报道”,记录本报为数不多的上会记者的点滴感悟,没想到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不仅读者从中感受到了媒体人在两会新闻大战中的“紧张刺激”,而且同行也称赞说这是讲好政协报人两会故事的好载体。

    “惯例”就这样形成了。

    今年是第三年,两会从推迟,到如期,再到如常,我们已经适应并喜欢上了这样的节奏。当这个报道再一次即将推出的时候,看着一线记者的“台前”心声,报社后方的“幕后”点滴也一一浮现:

    ——策划:战役性报道成功与否,策划是关键。两会三月举行,一月就已开始策划,紧盯三个核心要素进行谋篇布局,即要宣传好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宣传好两会各项重要议程、宣传好代表委员议政建言。做到这三点,就是要做到“顶天立地”。以此为出发点,我们策划了“总书记讲话后,委员们拨通了他们的电话”融媒体报道,第一时间将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传递给基层群众,并共话贯彻落实;我们推出了“新闻发言人的‘言值’”“我在现场”等独家报道,重点关注两会新闻发布会、代表通道、委员通道、部长通道;特别策划“议政建言”版面,将人民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在版面上精彩呈现。

    ——协调:设想是美好的,但如何落实,后方的指挥调度协调是关键。每日早晚,两次策划协调会,按照计划安排部署工作,并且根据日程及时进行选题策划,这是两会报道成功的根本保证。“他们‘缺席’会议,未缺席履职”就是在这个会上根据前后方情况做出的一个独家策划;上会记者少,我们就发挥优势调动委员的积极性,独创了特邀委员记者行动,持续三年,被很多同行羡慕、肯定甚至借鉴。这次5个行动组联系委员200余人,组长们每日前后沟通,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住地记者一人一处,好处在于所在界别的情况掌握比较快速便捷,但对于全局关注较少,需要后方及时沟通指导,也正是在这种密切沟通中,产生了很多临时策划,成为了报道的亮点。

    ……

    无论台前,还是幕后,我们的目标都是一个:生动记录大会盛况、履职风采、民主成就。

    我们努力着,也会一直努力!(记者 姜贵东 梁春武)

    这,是一种幸运

  • 虽然大会的时间缩短到6天,但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记者需要提前封闭,因此,工作周期长达10天以上。

    “5+2”,白加黑——白天听会、采访,穿梭于人民大会堂、委员驻地、全国政协机关之间;晚上构思、写稿、编稿,奋战到凌晨。忙碌完两会全程,对年龄已“40+”的我来说,实在是一场“恶战”,是对脑力、精力、体力的巨大考验。

    但很奇怪,虽然过程辛苦,我却时常从心底泛起涟漪,觉得自己能从事这样的工作是一种幸运:在“委员通道”现场,看到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霍启刚面向镜头,为全国人民对香港抗疫的帮助弯腰鞠躬时,我会这样觉得;在全国政协常委会议厅,亲眼见证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获得者领奖时,我会这样觉得;在人民大会堂听到委员们对发言内容报以热烈掌声时觉得;在闭幕式后和其他媒体工作者接受全国政协主席汪洋看望的时候,我更会这样觉得……我是幸运的,我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忙碌中,我听到了不同阶层、不同界别、不同领域的声音交汇、碰撞,看到了政协委员充满活力议政图景,感受到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用一支小小的笔记录这个大大的时代,令我满心欢喜,我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故事、政协故事在会场内外流传,也愿意努力跟随时代的脚步贡献社会、充盈自己。

    无论现在,还是未来。(记者 吕巍)

    花与赏花人,皆动人

  • 犹记初到驻地报到那天,在走廊的玻璃窗前,一丛标注着“梅花”的植物,枝条上光秃秃的。今早路过时,惊喜地发现,一簇簇粉红色的花朵已经站满枝头,开得很是热闹。

    草木萌动、春驻满园已是美景,但更动人的风景,还是身边一位位胸有成竹、谈笑风生的政协委员们。这一年,委员们将汪洋主席“国之大者就是责之重者”的嘱托铭记在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吴德刚委员去年是忙碌而充实的。他告诉我,去年履职中主要做了四项工作:两会期间走上“委员通道”;在“委员讲堂”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和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精髓与力量;作为全国政协重大专项工作委员宣讲团成员赴各地展开党史宣讲;在人民政协报发表了多篇党史学习文章。

    在社科32组最后一场小组会议上,陈宝生委员精心准备文稿,就“双减”的来龙去脉作了解析和展望。即使已经卸任教育部部长,教育公平和社会焦虑仍旧是他心之所系。

    作为读书群群主,王震中委员已经开始筹划即将开展的“文明溯源”读书群的事。把中华文明讲得清爽明白,是一个历史学者的重任。

    农业现代化、种子、妇女儿童权益保障、适老化改造、俄乌局势……许多委员借此机会将积攒一年的问题向专家委员求解,以提高履职水平。今年年底,大家要奉上的将是五年期的、更加沉甸甸的履职答卷。

    此刻,我隔壁的新华社同行,正捉刀刻画闭幕式侧记;我对面房间的人民日报同行,也与我一样正敲打着电脑键盘。我们的电话也不时响起,不断有委员讲述自己还没来得及讲完的话题。(本报记者 司晋丽)

    情迷两会

  • 弹指之间,全国两会已经接近尾声,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作为报社派出的住会记者进驻“闭环管理”的驻地,今年已经是第三年。

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虽说今年进驻的驻地和去年一样,但是委员界别却调整了,今年驻地有文艺、医药卫生、台盟、台联、特邀5个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文艺界和医卫界是每年两会备受关注的界别,但在日常工作中,我和这两个界别的委员接触较少,对很多委员只知其名,不知其人,进驻驻地前,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不过,等真正到了会上,我发现自己很快便被委员们的热情点燃了。

两会期间,我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委员对重大的敏感的话题不回避,在讨论时敢说,甚至还会针对同一个敏感热点话题讨论非常热烈,碰撞思想的火花。在感受了一波又一波的头脑激荡之后,在一篇篇倾注了心血的稿件面前,身体上的疲劳、时间上的紧张、工作上的焦虑,似乎都变得无足轻重。

每逢那一刻,我总是在想,这应该就是两会所具有的巨大魅力,让人就像陷入恋爱一样,有美妙有折磨,有累有欣慰,情迷两会的记者中,恐怕有你有我也有他吧!(本报记者 孙金诚)

“老”记者的“结”被打开了

记得第一年上会是在2006年,手提电脑还是“奢侈玩意”。驻地是一家部队招待所,记者房间连电脑也没有,但这样的条件丝毫也不影响一个年轻记者的好心情。记者“蹲守”报到处、打印室、饭厅、会议室……在本上记录下精彩的“新闻瞬间”,等中午散会赶紧跑出招待所,在路边网吧里敲下一篇又一篇关于人民政协的“初印象”。

记忆如昨,人也不觉中年。过去的两会时间里,跑过大会程序,做过驻会记者,当然也有像今年这样,除了完成重要策划选题之外,还要去现场参加“委员通道”。

向委员提出最想问的那个问题:“在今天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您认为我们又该如何去书写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老”记者,这个向孙德宏委员提出的问题,是替新闻同行们问的,问出的也是记者自己的心结。这个“结”来自一个中年女记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困惑,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困惑以及职业瓶颈期的困惑。如果说今年两会,什么是记者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来自孙德宏委员的亲自“解答”。这个六获中国新闻奖的“老”新闻人,以自己一生的学养“现场教学”:新闻人也是普通劳动者,只要兢兢业业工作、认认真真做人,无论以哪个身份在什么阶段创造的点滴价值都值得尊重。心里顿时释然:有什么可纠结呢?就像孙德宏说的,给自己暗暗地加加油、鼓鼓劲。

去做自己吧!只要心中还有追求,那就打起精神,无惧年龄,继续前行!(记者 包松娅)

小得意!

特别策划 | 记者眼里的两会特别策划 | 记者眼里的两会特别策划 | 记者眼里的两会

乡村振兴、数字经济、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改革、疫情防控……这些,是大数据给出的两会话题热搜TOP10。

《见证双奥 中国骄傲》《激发中国农业新动能》《读懂“数”字 计算未来》……议政建言版呈现给读者10篇大作、佳作、美作。

特别策划报道组会前拟订的10个选题,和大数据汇总的两会十大热搜话题竟然有7个相同,让大家有点儿小得意。

凡事预则立。好的策划是成功的一半,为做好今年两会报道,特别策划小组连续开了几场碰头会,围绕“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主题,分析研判当下社会热点话题,并就话题选定、写作要求、目标委员、版面呈现、语言风格,事无巨细、严谨策划、反复斟酌,最终确定了议政建言版的执行方案。

兵贵神速。拿到方案,报道组的10位资深记者立马开动,就相关话题具体研究确定提问问题,联系委员或当面采访,或远程连线。一问一答中,体现人民政协的“建言”特色和话语权,展现政协委员的参政议政风采。

委员“言值”在线,读者不吝点赞。报道推出后,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可。《“双减”落地 希望升空》等稿件在客户端当天阅读量即过万,转发、点赞、“在看”不断;《大医学 大卫生 大健康》等见报后,媒体同行纷纷转载,王辰委员特地发来消息感谢报道团队的付出。

7天,10篇选题深刻、分量十足的大文章,编辑记者通宵达旦字斟句酌。“议政”群里,轻松欢快时刻在线:今天让“上岸”者请饭,明天把“群主”调侃,大家不时鼓劲打气,直至报道完美收官。

辛苦归辛苦、劳累是劳累,策划组成员病倒在了工作一线,编辑记者熬出了“熊猫眼”,但10篇整版的报道放在一起,资深记者联袂政协委员,就各领域建功新时代做了如此“高大上”的全面报道,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大家心里都美滋滋的。报道圆满落幕、征程刚刚开启,一切美好,皆是序章。(记者 牛忠磊)

再见了!有不舍,更有期待!

你好!6天前,我们这样问候着政协委员。

转眼间,就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

时间飞快,让我铭记的不仅是这短暂6天内的丰富和忙碌,还有分布在此前4个365天里对他们的每一次走近、探索与理解。

经常做人物报道,养成了一种习惯,对着委员这个群体和每个个体,我总是习惯性地保持注视。

注视的同时,我总在想:政协委员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就我认识而言,他们是一群蓬勃有力的人。

于个人,他或她都活得积极勇敢、有声有色,大部分人经过努力奋斗,多少都实现了早年的理想或是抱负。

于界别,他们优秀到足够出众,因而能够被选择出来,作为某个界别群体的代表,站出来为这个群体发言。

于国家,他们又是一群肩负荣誉和责任的人,往大说是为国履职、为民尽责,具体而言得要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

对他们中每一位多一点了解,总会丰富一点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增添一点感受。

他们的理性一面,常常充实着我文章中的观点或者论据,帮助我于纷乱信息中抓住一些可靠的基础。而他们感性的流露往往更加可贵,让我仿佛于人性的深处走了一遭。

而注视得越久,我越发感谢他们,这社会本没有义务教会我点什么,但他们却总能够教给我点什么。让我身心疲累时,知道前方有路、头顶有光。

再见!当我也说出这两个字时,心中涌起的,既有不舍,也更期待。(本报记者 韩雪)

12年后归来,却惊界别殊

按照中国人的算法,12年是一个轮回。

12年前,我第一次以政协报人的身份报道全国两会时,就是在我这次住会的酒店——北京会议中心。当时,我采访的第一位委员来自于体育界。今年,北京会议中心同样是体育界委员的住地。

我特地在3月9日上午来到体育界小组讨论会现场,聆听委员们就界别关注的热点话题发表意见。选择来到体育组,一是因为自己现在主要负责健康领域的报道,体育界委员的讨论热点与我的关注领域密切相关;二是也想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怀念一下自己12年前的第一次上会。

受疫情及冬残奥会赛事等因素影响,这一场小组讨论体育界只有8名委员参加,但在中场没有休息的情况下,8名委员仍足足讨论了2小时。与12年前我对体育界委员不善言谈的整体印象相比,这场小组讨论则让我对体育界委员的印象完全改观。不管是来自体育产业领域的委员,还是来自体育教育领域,抑或来自体育管理部门的委员,他们的发言准备之充分、讨论之深入,都让我折服。我边听边记,心底突然涌起莫名的感动。

一个界别委员履职能力的变化,也是一个时代变化的缩影。我何其有幸,12年来一直在见证并记录着这个时代,记录着影响、促进时代发展的人。这样珍贵的经历,值得我在继续前行的路上,一直向着春天。(记者 刘喜梅)

“不听劝”的特邀委员记者

凌晨两点,再次收到了凌振国委员发来的稿件。

“抱歉,我紧赶慢赶刚弄好,抓紧发给你,想第一时间把这些‘好声音’传播出去。”凌委员留言说。

这已经是他受邀成为人民政协报特邀委员记者的第三年——晚上写稿至凌晨两三点,白天还需全身心完成会议各项工作,在自己发言、参与讨论的同时,再记录、拍摄其他委员的履职过程。大会多少天,他就重复这样的日程多少天,年年如此。

今年因为眼睛问题,医生一再嘱咐他少看电子屏幕。

“您多休息休息!”记者忍不住劝他。

“我知道啦!”他每次这样回答。可到了晚上,一篇篇认真撰写并经过仔细校对的长文依旧发来。

3月9日,最后一次小组讨论结束时,记者再次收到了凌委员的文章。他说:“我所在的社会福利保障界别比较特殊,其中有很多残疾人委员。看到他们积极履职,每次都深受感染。我想尽我所能,把小组讨论会上委员发言的真知灼见报道出来,让更多人知晓广大政协委员为国为民建言的担当作为。所以,我想完成好本次会议上最后一篇‘委员作业’……”

7天时间里,6篇稿件,原文超过2万字;10多张照片,“委员出镜”记录履职过程,其中拍摄高晓笛委员“无声”建言的视频获赞无数……其实,凌委员只是众多“笃行不怠,勤勉履职”委员的缩影。作为已参加10多年两会报道的记者,深知那一件件提案、委员睿智建言背后,凝聚着多少心血,饱含着多少深情。“胸怀大局、心系发展、情牵人民、胸有良策、肩有担当”,用来形容一位位积极履职的委员再贴切不过。

这就是记者每年会两会报道时遇到人,看到的事,收获的感动……(记者 王硕)

精英、长者变成了“同事”

匆匆,又到全国两会的分别时刻。今年是十三届全国政协的最后一年,委员报到伊始,一种说不清的情绪弥漫在整个驻地。好在很快,大家就把对政协平台、对自身政协委员身份的珍惜,转化为小组讨论中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争鸣瞬间。作为驻会记者,我们是见证者,更是多场头脑风暴的“被席卷对象。”

上会报道不是件轻松事,但守着驻地这方小天地,我们自有乐趣。

犹记得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时,也是在驻地,我们翻着自己准备的新委员卡片,确认着眼前一位又一位大咖的身份,那是一种寻宝般的乐趣。认识久了,我们彼此之间的信任与日俱增,及至驻地,令人感动的一幕幕出现了——由于驻地小组界别每年都换,这就意味着我们每年都会遇到新面孔。在不摆桌牌的情况下,只要会场里有一个熟识的委员,我们都有把握把他发展为“策应”——感谢“策应”,如果没有您,我会忙到把自己变成一支队伍。因为有您,我会觉得眼前这支委员队伍,团结得就像一个人;由于驻地电话直拨分机号就能打通,因此为了和委员约采访,我们会在吃饭时去“偶遇”他们,要到分机号,回来一个电话打过去,聊上几个话题,这种最纯朴的沟通方式,让我们温暖。

一届五年,年年不同,五年一届,届届精彩。报社有前辈服务过七届政协,即便如我般后来者,也已完整见证了两届委员的履职经历。一开始,他们是我们眼中的精英、长者;慢慢地,他们变成了我们身边一群特殊的“同事”。可以说,与他们共处的日子,是光阴故事中最独特的风景。(记者 崔吕萍)

记录他们也是给养自己

跑两会多年,这次是最忙也是出稿效率最高的一次。我惊讶于自己能够每天睡眠不足6个小时,连续6天连轴转,落笔的此刻,离闭幕式举行只剩8个小时,为何精神依然亢奋?

“你那么忙了,为何还没活找活,总在码字?”几天来,不断听到同事和工作小组同仁问我这个问题。想起马尔克斯写在《活着是为了讲述》扉页中的话:生活不是我们活着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记者职业的使命和乐趣,不正是如此?

“《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的旋律一响起,就好像唱出了我心底流淌的东西,我深爱这个国家,才这么努力地工作、履职……”和刘红宇委员沟通《我是委员》视频录制时,她说。

“为何总被信任,被党派中央委以重任?”当采访2021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获得者连介德委员时,他说。

每年两会报道,我都把它当作一年工作的蓄能之旅。今年上会报道让我坚信,我深爱记者这份职业、总想在报道一线的缘由是:我对一个生命缘何成为“今日之Ta”的持续好奇。

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生命体构成,由“Ta们”来创造。在每年一度的“春天的盛会”里,去走近这些有强烈起而行之行动力、使命感的生命个体,去记录经过他们的鼓与呼,把那些百姓关注和念想的愿望梦想照进现实,这样的职业经历又何其难得?在聆听和记录中,我也听到心底那个成为更好自己的声音,去行动,去改变,去见证和记录改变!(本报记者 修菁)

志不求易者成

“11+5+1”,这是我今年参加两会的成果:编辑制作11个版面(其中包括8个“委员报道”版,3个特别策划版);5篇自采稿件;录制1期视频节目《政协正解》。

上会已6年,今年最忙、最充实——3日下午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并得到宝贵的提问机会,请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回答全国政协开展人口老龄化相关工作取得的成效;3日晚上开启“夜猫子”模式,一般从下午3点开始,会陆陆续续收到前方记者和委员们的疯狂来稿,然后抓紧时间挑选合适的内容和照片进行编辑处理,最后忙完版面几乎就到了凌晨两三点,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0日晚上;录制一期融媒体节目《政协正解》,这是一档科普节目,以小剧场的方式传播人民政协知识,风格轻松幽默。节目一经推出就得到了报社同仁们和委员们的广泛传播和认可,我也从中收获颇丰。

这期间,难忘瞬间有很多:大会发言人郭卫民现场点赞人民政协报过去一年的报道;夜班时间收到前方记者和委员们的问候;在报社强大的智囊团指点下,几易视频脚本,最终完美呈现;跟着三位“95后”小姑娘玉祯、余妍、信鑫学习视频拍摄和后期制作,从中让自己变得更有趣……由衷想说:志不求易者成!感谢人民政协报社给我们青年记者们提供的广阔平台,生逢盛世,吾辈定当努力,不负时代!(本报记者 刘彤)

在线履职别样精彩

做了10多年的文字记者,今年两会踏上了一方“新舞台”——网络视频采访间。

除了参加日常的小组讨论、与委员面对面交流,更多的是在视频采访间将委员的真知灼见传播出去。

今年的华彬驻地与往年颇有不同。由于香港疫情形势严峻,为了能让更多港区委员现场履职,大会秘书处和华彬驻地前期做了不少工作和调整:区分会场和用餐区域、分开乘坐电梯、划定乘车线路……委员们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纷纷点赞说:“内地的疫情防控真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

委员们在遵守疫情防控规定的同时,也尝试新的履职方式:线下少聚集,大家就线上交流;不宜到采访间,就改为房间内视频连线——有限的网络采访间被无限地扩展了。据不完全统计,6天会期,采访间连线20余场次,三四十家海内外媒体参与。一些因疫情原因没有来北京参会的港区委员,通过网上委员履职平台多角度参与两会,并自媒体平台积极传递两会声音。更有不少委员主动来到视频采访间。“我可以用这里录个像吗?”“我想在这里做个小直播。”“大家好,我是全国政协委员某某,我今年关注的议题是……”

网络让委员履职的形式更多元,精彩的两会声音正在线上传播开去。(记者 刘圆圆)

胖熊猫:未完待续

主任说:“熊猫今年整挺好啊,来两句感言呗!”

妈呀!“幸福”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啊!

今年这个“我是委员”的策划动脑和下手还算早,两会前用了6天采访拍摄了8位全国政协委员,结结实实地“亲

历”了一把他们的“一程履职路·一生政协情”。

遵照先网后报的原则,视频从3日开始发布,前面8期1期1位委员,怕不过瘾闭幕当天的最后1期还搞了个热闹的混剪版,九九归一,挺利整儿。

流量嘛,还行——发在百家号“熊猫委员汇”上的,期期20万+,要再加上咱报社自己个儿的发布矩阵,负责任地讲,总量过亿,高高儿的!

对了,有几期一没留神火了,各种“榜”上有名,网友点赞、委员认可、领导满意,而熊猫只是平静地(强行压抑着内心的各种情绪)说:搞事业(情),我们是认真的!

既然是“感”言,那就必须感谢一下熊猫里最漂亮的那只——李冰洁同学,采访拍摄两手抓、剪辑后期一勺烩,浑身解数何止“四力”,啥都能干如生八臂,居功至伟,换句话说就是“这个女人不寻常”;视频部的宋宝刚和徐康辉,剪辑拍摄手拿把攥、熬夜加班家常便饭,哥是英雄弟好汉,俩字儿——约饭!

感谢的名单一长串,幕后英雄往前站,众人拾柴火焰高,熊猫爱你们如初恋。主要是都列上的话,字数就超了,各位帅哥美女,全在心里了!

熊猫新媒体工作室“我是委员”经过两会的洗礼(试水),证明是可以也应该继续做下去的项目,而且已经收到委员的预约了,所以“一程履职路·一生政协情”,未完待续!(田涛)

第一次,很荣幸!

  2月28日是进入驻地闭环的第一天,我早早归置好行李箱及采访设备,怀着忐忑的心情到驻地报到。这是自打我2015年上会以来,第一次整个会期都在驻地采访报道。

忐忑,是因为以前历次全会都是参与大会的程序报道,实际工作可以说是“大而全”:新闻发布会、委员通道、大会发言、小组讨论会……经过一番梳理,才终于找到了门道。

根据会议的安排,在各个委员驻地搭建的网络视频采访间,也是本次全会媒体报道的重要一环,我和人民政协网视频部同事担此重任。我们在大会开幕前三天便做足了功课,调试线上采访系统、采访间灯光等软硬件设备,一切准备就绪,静候大会开幕。

心里有了底儿,工作开展起来就游刃有余多了。从首批委员到驻地报到开始,视频间的采访录制便有条不紊地进行,到大会闭幕,共完成50多期委员的线上采访及录制,受到委员们的点赞!

在报社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我和网站同事主动策划,推出“两会·我在现场”小视频栏目,结合两会热点关注,及时选取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发挥短视频可读性强、传播速度快的优势,推出20条短视频,全网点击量过千万。

一届政协缘,一生委员情!今年是本届政协最后一次全会,作为摄影记者,除了常规采访拍摄任务外,我利用休息时间,主动为驻地各界别委员拍摄大合影,定格委员们议政建言的精彩瞬间,留驻在政协大家庭的美好记忆。

第一次做驻地记者,用手中相机定格永久记忆,备感荣幸!(记者 齐波)

“我们拥抱一下吧,谢谢你!”

3月,是我入职人民政协报社一周年的月份,也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报道。

闭幕那天,李云才委员对我说:“康辉,我们拥抱一下吧,谢谢你!”其实,我和李云才委员刚认识,聊了40分钟。他谈到恩师袁隆平时,眼中闪着泪光;

“刘委员,您是不是忘了啥啊?”听到我说话,刘红宇委员才意识到采访已持续10多分钟了,只不过,我们是在理发店。原来,3月4日这天是农历二月初二,她去驻地理发店理发,顺便和我聊起了她的提案以及参会感受,结果忘了时间;

国际劳动妇女节前一天晚上,我们摄像小组一夜未眠。第二天清晨6点,《两会“她”力量》视频最后一个镜头终于有了着落:高晓笛委员用手语祝福,此时无声胜有声;

以上片段,都是我参与制作的《两会·我在现场》系列视频里的动人瞬间。

6天半的时间,《两会·我在现场》共20期,全网点击量过千万;共51位委员做客视频采访间,我们共拍摄影像超600G,照片4581张;驻地半数以上委员戴着人民政协报社文创口罩合影留念,传播了口碑……

闭幕会时,看到委员们在人民大会堂合影留念,我的心情难掩激动。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见证全国两会盛况。作为一名新人记者,这是何等的荣幸啊!

“两会结束了,好好休息休息吧兄弟!”驻地新闻组老师如释重负地说。

“我看到还有委员没走,肯定还有新闻。”齐波老师接过话茬。

“那我们明天再走!”我们异口同声说道。(融媒体记者 徐康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