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作为新闻媒体表达新闻观点、政治立场的重要文体,在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领域承担着社会舆论引导、信息传播的重要任务。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由技术革命引发的传播生态变迁不断推进,新闻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主流媒体新闻评论工作面临着舆论环境鱼龙混杂、舆论引导工作难以致效等挑战。但同时,新媒介技术的引入、多方主体参与下社会图景的补全等为新闻评论工作带来了形式、内容以及生产理念等方面创新的机遇。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 面临较大现实压力 社会图景建构渐趋完整,评论主题更加全面。美国新闻评论家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理论,指出由于社会的巨大化与复杂化,公众所认知的现实实际上是由媒体机构所营造出的“拟态环境”。这也代表着作为公众对于社会实践所发表的意见也是基于拟态环境所作出的反应。 而媒介技术的进步使得媒体对于社会环境的建构权的垄断被打破,“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传统界限被打破,新闻评论不再是专业媒体用以引导舆论、教育大众的专利,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公众在交头接耳中自主设置着公共议题。这种自主的、非制度化的传播形态、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中表现出一种议题更加广泛、更加不受媒体控制的形态,公众针对各类社会公共事件的情感、立场、态度意见阐发更加多元。 意见表达渐趋多元,社会声音更加庞杂。互联网等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公众可以自主发声,这种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带来了社会意见的多元化,“一元化”的声音不复存在。同时以“后真相”的视角观照当下的舆论环境会发现,对于个体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于情感地位的确认,碎片化传播以及语境缺失等因素导致公众依靠“脑补”对新闻事实蛛丝马迹的扩展、升发早已成了公众发声的固定模式,情绪性的价值判断胜过了需要自己去反复核查和思考的事实,以及因为事件的热敏性、矛盾性、当事人所具有的标签、媒体报道走向等因素,引发公众关于议题的情感性、观点性的讨论不断发酵,进而使得舆情演变的主体脉络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导致对原有议题注意力的分流,削弱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效力。 “流量”与“风格”冲突凸显,传统新闻评论难以适应。在长期的媒体实践中,我国媒体依然形成一套完整的新闻评论写作方法与理念,聚焦于新闻性、说理性,旨在弘扬主旋律、正能量,已形成健康良善的社会舆论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然而在流量当道的时代,“新颖猎奇”“大胆夸张”的内容风格似乎掌握了“流量密码”,且相较于传统新闻评论所注重的“公共性”而言,当下的内容传播更加强调“个性化”,强调逻辑、理性、严谨的新闻评论面临较大的现实压力。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 业务需做出变革 面对媒介生态变革下孕育的新闻传播版图,新闻评论需要逆流而上、顺势而为,在危中孕育新的生机。因此,主流媒体应当综合考虑当下的传播模式、技术支撑与所面临的现实危机,精准出击,对新闻评论业务做出变革,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借助新媒介技术,创新评论表达形式。从长期媒介生态演化,技术作为底层逻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新闻传播生产方面来看,新兴技术在信息采集、内容生产与呈现等方面引入了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力也为新闻评论的写作与传播孕育了新机。 首先从信息采集来看,智媒技术的运用赋能媒体提前感知用户喜好与社会热点事件,以让媒体的新闻评论更加及时地回应社会热点与舆论焦点。通过大数据和算法技术,媒体可以将用户人口统计学特征以及信息消费喜好相关变量进行整合分析,生产符合用户需求以及审美的内容。相较于以往媒体通过反馈以调整内容生产,前馈采集更能提升内容传播力影响力。同时,智媒技术使得媒体信息采集能力实现了时空维度的延伸。相比于以往人力采集信息,传感器采集新闻,拓展信息采集边界,提升采集效率。 其次,算法技术有效解决了内容与人的关联,首先,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分析,描摹用“高像素”“细粒度”的用户画像,基于用户需求实现新闻内容精准推送。 此外,多媒体技术不断演进,催生新闻评论呈现方式愈发多元。VR/AR新闻、H5新闻、数据地图等新闻呈现方式,与过往以“图文”形式呈现的新闻内容相比,互动性更强、内容呈现更加直观生动。 二、注入对话理念,建立与公众有效对话机制。从新媒介生态视域下的传播机制来看,“互动性”成为当前新闻传播绕不开的关键词,新闻评论如何真正地在与公众的沟通中,和公众就相关社会事件达成有效的合意,是当前新闻评论效力能否发挥的关键。 从新闻评论选题来看,应当更加贴近生活,想民众之所想,写民众之所愿,改变单向度的说教模式,真正从现实生活出发,扎根基层与群众,了解基层情况,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广泛收集民众就相关事件的观点意见,与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既要高屋建瓴又要接地气。从语态来看,评论的语言要更加生活化,更具网感,以亲切的语言传递主流价值观。在新闻评论写作中运用好语言表达的艺术。如笔者发表的文章《给“归雁”一个“暖巢”》中,将外出务工返乡创业者比作“归雁”,将当地比作“雁巢”,用“引雁归”“增雁羽”“助雁飞”等极具人情味的话语比喻当地扶持政策,形象生动,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改变生产理念,为评论注入产品思维。媒体应以产品思维进行内容的生产,将作品看作产品,将受众看作消费者,着力提升内容的可读性,以强化用户的信息消费体验。对此,媒体在坚守“内容为王”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推进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评论表现形式,将产品设计思维融入新闻评论写作中。可从叙事模式、叙事风格、内容表现形态等方面入手,将情感、互动等要素融入内容中,让受众深度地、沉浸式地参与到内容中,潜移默化地将所表达的观点立场转化为公众的行动。 如重庆华龙网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推出互动视频《党员,请选择!》,以互动视频的形式,让用户以革命先辈的第一视角,自主选择剧情走向,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悟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既满足了建党100周年的主题宣传,也保证了用户体验,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在社会舆论环境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当下繁杂、扁平和撕裂的舆论环境,以及技术引发的媒介生态变迁,媒体的评论写作也应当与时俱进,以技术为支撑,注重产品思维与用户体验,讲求评论的艺术,着力提升传播效果。 (作者李洁琼 单位:中华工商时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