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问我是怎么找到这位大爷的,其实就是海采那天在篮球场边上遇到的。”2021年国庆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天津总站记者孙强制作的“天津大爷相声式为祖国点赞”冲上微博热搜第一,并连续制作了两集《主播说联播》节目,《新闻联播》主播也为天津大爷点赞。 “采访中,可遇不可求的情况是有的,但是更多时候还是要依靠记者慢慢积累综合能力。”孙强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坚持不懈学习,随时随地储备,多找机会尝试,才能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关键时刻才能使得出来”。 近日,孙强先后获得2022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央新闻单位先进个人、2022年“天津青年五四奖章”。他因深入疫情防控一线报道、工作表现突出,还获得“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和“天津市宣传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如果工作需要,我还是会去” “记者这个职业,总能与形形色色的人相遇,和未知的领域接触,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充满新鲜感的职业。即使是在这个岗位上干了一二十年的前辈,看重的应该还是被打动的那个瞬间。”孙强珍视这种被打动的感觉,在一线跑新闻12年的他想到了“信念感”这个词,“就是明明知道会有危险,但还是想去,记者就是要离现场近一点,再近一点。”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孙强始终冲在一线,在疫情初期,他多次进入天津市海河医院“红区”,成为天津各家媒体中第一个进入集中隔离病区、报道确诊患者救治和第一个跟拍机场防疫的记者。为拍摄医护人员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孙强在隔离病区连续蹲点多日,实在困得不行了就歪在床上打个盹儿,连鞋都没有脱下来,他制作的节目《隔离病房“小纸条”里的医患同心》,在天津疫情防控的攻坚期,鼓舞了医生和患者。 “如果工作需要,我还是会去。”孙强坚定地说。 今年年初,在天津迎战奥密克戎之时,一段志愿者“大白”打着快板叫居民下楼做核酸检测的视频引发全网关注。孙强很快就找到了这名叫郑环宇的志愿者。“我采访了郑环宇、居委会的书记、一直守在电话前的社工,还有社区的居民,就是想让观众从这个片子中看到,一轮一轮‘大筛’的背后是无数志愿者和社工的坚守与付出,看到天津人在困难面前依旧乐观的态度。” 截至今年4月底,孙强在央视各频道以及新媒体各平台发布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稿件超过500篇,其中《新闻联播》发稿超过100篇。 “他们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 “在天津市中心的海光寺,高楼林立之中,一家面积不大的小吃店里人来人往。每个人在生活中匆匆而过,粗茶淡饭里咽下人生百味。”这是孙强2016年制作的纪实短片《为谁辛苦为谁忙:一茶一饭 人生百味》的开篇。这部13分钟的短片将视角对准一家街边小吃店和每日进进出出的食客们,孙强用镜头记录着平常日子中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至今在央视新闻官方微博的点击量已超千万。 “静下心来和每个人聊,你会感受到每个人都是‘哲学家’,大家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对这片生长的土地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爱。置身于人民之中,他们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情感的共鸣是相通的。”孙强善于找到小切口表现大主题,总能捕捉到很多细节,比如节目开头出现的来自桂林的小伙子,喜欢在店里点一份米粉,哪怕做得不是特别地道,也还是有家乡的味道。“努力就有希望,不努力连一点希望都没有。”屏幕前,行色匆匆的打工人不经意间吐露的只言片语中饱含着对生活的憧憬。 为了拍摄这个节目,孙强当时几乎就是一天一天地“趴”在小吃店。“就像凑巧碰到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的两个人,总要打个招呼,话题慢慢就聊开了。”孙强不指望采访对象一上来就能“掏心窝子”,他总有办法很快与采访对象聊起来,“在一言一行中,采访对象能够感受到真诚,自然就愿意把真实的想法分享出来。”在孙强看来,天下采访,唯“真诚”不破。“如果一定要说经验或者心得,那就是工作的时候心无旁骛。” 正是秉持着新闻人的敬业、专业与坚守,孙强2017年制作的《家是什么:青丝白发 缕缕牵挂》、2018年制作的《王娅:生如夏花 笑对死亡》等节目,被多个政府部门公众号转载。参与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报道时,他也更愿意寻找体育竞赛中的动人瞬间,寻找触及人们内心的情绪爆发点。 |